心理学家你害怕说话回避社交,其实根本不

当你在与不熟悉的人交流时感觉尴尬、无措,或者在公共场合讲话时语无伦次,是否经常希望避开人群,渴望独自呆在一个安静的空间中?这些行为通常被看作是内向的表现。

但到了20世纪末期,心理学界开始把这些表现纳入社交恐惧症(socialphobia)的症状范畴。

一、社交恐惧症是什么

社交恐惧症属于一种焦虑障碍,主要特征是对社交场合或活动有过度的担忧和紧张感。

比如,对许多人来说,去人多的商场购物或在街边餐馆就餐是日常活动,但对社交恐惧症患者而言,这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

患者在不熟悉的环境或面对陌生人时,可能会出现口干、呼吸急促、心跳加速甚至手心出汗的症状。

在极端情况下,他们可能因为对陌生人的极度恐惧而出现晕厥现象。

这些生理反应反过来又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逐渐在他们的潜意识中形成了“社交不擅长”的自我认知,从而加深了这种想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心理状态会激发出强烈的失败感,在面对社交场合时更倾向于逃避。

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由于恐惧引起的不适和失败感反过来又增强了社交恐惧,最终使患者缺乏自信,难以打破这一恶性循环,这成为他们逃避社交的主要原因。

为了正确区分社交恐惧症和内向性格,可以参考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5中对社交恐惧症的详细诊断标准,共有六项:

1.持续对特定社交场合感到恐惧。

2.担心被他人负面评价。

3.社交活动临近时,焦虑感逐渐升高。

4.避免参与特定社交活动持续六个月以上。

5.焦虑程度超出实际情形的合理反应,表现出来的行为过度。

6.这种社交焦虑对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造成显著负面影响。

尽管性格内向的人可能显示某些社交焦虑的特点,但这些症状的持续时间及对生活的影响通常远不及社交恐惧症患者严重。

据中国心理学会的统计,我国的社交恐惧症呈现年轻化和普及化趋势。

目前,接受心理治疗的社交恐惧症患者中,25岁以下的青年占了80%以上,其中大多数为女性(58%)。

这与青少年面临的学业和职场压力有直接关系。

学生长时间专注于学业,职场新

人忙于工作,导致他们缺乏与人深入交流的机会,长此以往,可能发展为社交恐惧症。

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莫雷曾强调:

“现代父母应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sqf.com/yjzd/16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