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站起头晕眼黑,到底是怎么回事
68岁的老李,平时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从沙发上站起来时头晕,但因为持续时间很短,数秒钟就可以缓解,一直自认为是年纪大了,身体机能衰退,从未在意。昨天早上老李被一泡尿憋醒时,马上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冲到厕所,结果小便还没解决,人就已经开始眼冒金星、眼前发黑、头晕目眩、站立不稳,随即摔倒在厕所在地板上。好在老李很快转醒,医院,经过医生的一番检查,排除了心脑等重要器官的器质性的疾病,医生告诉老李,他这种情况,其实是一种病症,医学上称之为“体位性低血压”。
01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低血压,即在平卧、下蹲后突然站起(人体由卧位变为直立体位)3分钟内,收缩压突然下降≥20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并伴有明显的头晕、视物模糊、乏力、恶心、心悸等。部分老年人在站立时间超过≥3分钟后才出现明显的血压下降。
通常情况下,当我们要从卧姿、坐姿或蹲姿,换成起身站立时,姿势看起来虽然简单,但却需要身体各器官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包括心脏、血管、神经等,才能够达成顺利起身的任务。
当身体要站起来时,心脏必须把足够的血液,经由血管送到位在最高处的大脑,此时血管必须经由神经系统的协调,适当地缩小管径,好使血液能送得更高更远。但是人由平卧转为站立时,受重力影响,血液滞留在腹部及下肢,血压会有所下降,一般收缩压会下降5-10mmHg。如果这些器官反应太慢,或者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血管舒缩调节功能不良,或者无法达成这项功能时,就会导致血压下降得更多,达到甚至超过20mmHg,大脑的灌注不足,出现明显的低血压症状,便会产生暂时缺氧的现象。
同理,人在蹲着的时候,腹部的大血管受到压迫,腹部和四肢的血液大大减少,前倾的头部血液却特别充足,而当人们突然起立时,下肢血管受压的情况一下得到解除,加之重力的作用,原来在头部的血液却大量向下流入腹部和下肢,这就造成了大脑一时性供血供氧不足现象。
另外,由于头脑和眼睛对氧气和养料的要求特别严格,来不得半点松懈,即使短暂的供血不足,也会使它们的工作发生故障,因此,就会有眼前发黑、天旋地转的感觉。当然,这仅是一刹那的事,由于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心脏、血管马上相应的发生改变,很快又有充沛的血液送到大脑去了,大脑一时性供血供氧不足现象马上解除,头晕现象也就很快消失了。所以,状况轻微者可能只会短暂地晕几秒钟就恢复了,但严重者则可能会发生晕厥,导致摔倒可能造成脑部或身体受伤!此外,研究显示老年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心绞痛、心梗、卒中和死亡风险明显增加,如果经常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还可诱发心情压抑、忧郁等。因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01
体位性高发人群
体位性低血压是中老年人和儿童的常见病,在年龄≥65岁人群中的发生率可达15%以上;年龄≥80岁高龄人群中的发生率为30%-50%,合并高血压者比例更高。体位性低血压分突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突发性多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失调所致;继发性多见于慢性营养不良或使用降压药、镇静药之后出现。
发病机理: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涉及多种机制。首先是直立姿势改变引起压力反射,患者的压力感受器敏感性发生变化;其次老年人对口渴反应能力下降;肾功能减退,液体受限时不能有效的保持钠盐和水分;肾素及醛固酮水平下降,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有效血容量能力下降;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心脏顺应性降低,舒张期充盈受损,使得每搏输出量尤其是静脉回心血量减少时明显降低,进而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能力下降,任何原因导致的急性失水过多(如大汗、利尿),或口服液体不足(不主动饮水),以及平时活动少和长期卧床的病人,突然站立后都容易导致体位性低血压。
晕眩发作时该怎么办:遇到这种情况,不要惊慌失措。这时需要做的就是:立即蹲、坐或躺下,在人多的公共场合躺下来是最好的自救方法。将病人抬放到空气流通处,将头放低,松解衣领,适当保温,以使脑部血液循环增加,保持脑供血的灌注,避免跌倒、摔伤,一般很快苏醒。条件许可的话,可以测量血压、脉搏以帮助诊断;完全恢复后,再测量不同体位的血压和脉搏,以便于明确诊断,防止因晕厥给病人带来不良影响。并要积极寻找病因以对因治疗。对发作持续较长而神志不清的病人,应立即送医就诊。
01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呢?
(1)老人起床或从坐位站起时必须动作缓慢,遵循三个“1分钟”的方法,即醒了睁眼平卧1分钟,做轻微的四肢准备活动,如握拳;再慢慢坐起来;坐起来后,先床边双脚下垂坐1分钟,可以先试试活络一下筋骨,比如:右脚伸直后弯曲,交替做五次后,再换左脚做;然后双脚一起做伸展动作,然后床边扶持站立1分钟,可以做交叉双腿的动作,确定没有晕眩的感觉后,再缓慢行动。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不要突然站起,站立后如有头晕,应继续卧床休息。对于长期卧床的病人和患有高血压的老年人,更应注意动作缓慢。
(2)用降压药后,夜间起床小便最容易引起体位性低血压,所以,夜间起床更要注意遵循三个“1分钟”的做法。
(3)大量出汗、热水浴、腹泻、感冒、饮酒等都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诱因,应该注意。
(4)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不能单纯追求血压的下降,血压不要降得过低,维持血压稳定更为重要,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
(5)血压偏低的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生理机能就会逐渐衰退。假如平常体内的钾含量已高,若再摄取更多的钾,不仅会使血压过于降低,甚至可影响到心肌收缩力,带来生命危险。所以,低血压的中老年人喝果菜汁,一定要把握好“度量衡”。还要避免洗澡水过热或洗澡时间过长。注意多喝水,避免高温直射,控制血压、血糖达标,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6)平常多运动,睡眠要充足。既然姿势性低血压的发生,跟血液循环不良有关系,因此,只要平常多动一动,不但能让身体筋骨灵活,也能让神经不致老化。如:游泳、慢跑、体操都是很好的运动。此外,早睡早起,保证充分的睡眠,也是让身体健康、新陈代谢正常的重要法门,还要注意合理饮食,避免过饱或饥饿。饱餐(尤其是高碳水化合物食品)和大量饮酒容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提倡少食多餐、戒酒,餐后适当休息。避免劳累和长时间站立,对症状明显者,可穿弹力长袜。
药物治疗:临床研究中,治疗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主要有氟氢可的松和米多君。氟氢可的松能够提高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长期效应与增加小动脉对儿茶酚胺及血管紧张素的敏感性及具有中枢肾上腺能作用有关,可改善患者外周阻力并维持血压。使用剂量范围0.1~1.0mg/d,但超过0.2mg/d不易耐受。
常见不良反应包括水钠潴留、卧位高血压、低血钾症、头痛等。米多君为短效α肾上腺素能受体激动剂,可使动静脉收缩。于年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治疗体位性低血压。口服剂量为5~10mg/d,药效持续时间为4h左右,睡前4h内避免给药,否则可引起卧位高血压。主要不良反应为紫癜、尿潴留及卧位高血压。上述药物因不良反应较大及效果的个体化差异,临床上难以推广。对于其他方法治疗无效的严重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如帕金森病合并自主神经衰竭或Sky-Drager综合征导致的体位性低血压),可谨慎使用。
此外,红细胞生成素有助于治疗与贫血有关的体位性低血压。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女子机场晕厥倒在军医心内专家团旁20秒救
- 下一篇文章: 血的教训1人昏倒8人施救,结果全部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