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悲痛又一产妇坐月子中暑身亡,快

导读

每到夏天,经常会有产妇因为坐月子被热死的报道。近日,山东淄博一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因为中暑,最后不治身亡引发热议,矛头直指坐月子中的错误观念。

1.年轻产妇坐月子中暑身亡

7月9日,山东淄博一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因为中暑,最后不治身亡。送医时,产妇体温高达40多度,心脏和肝脏都有不同程度损伤。家人曾解释,为坐好月子,家里不开风扇、空调,产妇穿着长袖长裤,还盖被子。

7月14日下午,记医院急诊科,值班医生告诉记者,负责当时救治的医生不在,自己只是了解简单的情况。据悉,这名产妇很年轻,20多岁,送来时呼吸急促,体温高达40多度,已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值班医生称,产妇来时穿的挺多,长裤长袖。“当时她家里人说,因为是坐月子,怕落下什么病,就穿的厚一些。”另外,产妇的家人解释,这期间,家里坚持不开风扇和空调,还让产妇盖着被子。

经过检查,产妇中暑的程度已属于热射病,她的心脏和肝脏均有不同程度损伤。遗憾的是,经医院全力抢救,产妇最终还是不治身亡。

2.几乎每年都有产妇坐月子中暑身亡

回溯之前的新闻报道,几乎每年夏季都会有产妇坐月子期间因为中暑身亡的事件发生。

年8月,家住上海奉贤区的一产妇,在坐月子期间出现中暑现象,因为家里处置不当,产妇情况十分危急。随后,医院救治,最终经抢救无效身亡,留下了出生刚十天左右的孩子。

年7月份,山东潍坊医院抢救。当时,产妇脉搏细弱、神志模糊、血压偏低,处于重度昏迷状态。据她的家人介绍,当天是她生完孩子第六天。为了避免受到风寒,家里室内平均温度在36℃左右,产妇的头脚都捂着,身上还穿着秋衣秋裤。最终,由于中暑严重,该产妇不治身亡。

3.“捂月子”习俗要不得!

复医院产科病房护士长张蕴表示,产妇因产后身体虚弱、易出汗,如果再“捂”反而会影响其休息和情绪,还会影响胃口,对产后恢复更不利。“同时,如果产妇体内余热不能及时散发,就会引起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的急性热病,即中暑,表现为高热、水、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和神经系统功能损害等。”

张蕴指出,她在病房中见过不少喜欢把自己捂起来的产妇,譬如头上戴毛线帽,身上穿棉睡衣,热得满头大汗也不敢脱,产妇家属也常因空调风向问题向医务人员提出要更换床位。

其实只要空调不是直接对着产妇吹,是没有什么关系的。开空调能起到降温的作用,如果担心感染风寒,产妇可以穿长衣、长裤和袜子,但一定要注意通风。张蕴建议,产妇休养的房间每两个小时要开窗通风换气一次,这样可以减少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对于戴毛线帽、月子帽之类的做法,张蕴并不认可,她说,产后2~3天出汗是产妇正常的生理状态,戴帽子一方面会导致帽子里的汗液无法正常排出去,同时还容易在内部滋生细菌、引起感染;另一方面,有些孕妇戴得太热,有时会拿下帽子散热,这样一冷一热反而更容易引起感冒。

张蕴表示,在产妇洗澡方面也存在一些误区。“老一辈认为洗澡会导致寒气进入产妇身体,今后会发生腰酸背痛的现象。但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如今我们都会洗热水澡,洗完也会用毛巾及时擦干,只要把握好洗澡时间,保持空气流通就不会给产妇留下任何影响。”

张蕴介绍,一般来讲,如果产妇是顺产,根据个人体力和恢复情况,三天或一周之后,就可以淋浴;如果是剖腹产,10~14天或两周后也可以洗澡。现在市面上有出售专门避免伤口感染的敷贴,洗澡时用它贴在伤口处,根本不用担心寒气会进入体内。唯一值得注意的是,要防止产妇因体力不支而摔倒。

4.“坐月子”六大陋习应摒弃

其实月子并非指产后一个月,科学的“坐月子”应定义为产褥期:即产后6~8周,生殖器官及全身各系统恢复到非孕状态的一段时间。传统的“坐月子”讲究多多,我们应一分为二地看待老祖宗留下的这一习俗,保留可取之处,纠正一些误区,使新妈妈们更好地科学“坐月子”。

误区一:坐月子一定要“捂”

传统观念认为产妇怕风,风是“产后风”(产褥热)的祸首。因而将产妇房间的门窗紧闭,产妇则裹头扎腿,严防风袭。

其实,产褥热是藏在产妇生殖器官里的致病菌在作怪,多源于消毒不严格的产前检查,或产妇不注意产褥卫生等。如果室内卫生环境差、空气混浊,很容易使产妇、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如果夏日里门窗紧闭,裹头扎腿,还会引起产妇中暑,实不可取。

专家建议:保持居室清洁,每天早晚通风至少2次,房间应有充足的阳光,温度、湿度适当。只要母婴不置身于对流风中,不直接对着风吹,通风时适当保暖,不会受“风寒”。夏日,空调的温度一般以26℃~28℃为宜;冬天,室温在22℃~25℃为宜。

产妇外出也不是禁忌,但要做好保暖措施,尤其是头颈部围好围巾,可预防“月子病”。产褥期以休息为重,应减少出门次数,避免劳累。

误区二:不能洗头、洗澡、刷牙

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在农村,产妇要在满月后才能洗头、洗澡、刷牙,令产后妇女在此期间卫生状况极差,这是不可取的。因为月子里的产妇皮肤排泄功能旺盛,出汗多,身体比一般人更容易脏,更易让病原体侵入。如果不洗澡、不洗头,反而易引起产妇感染,抵抗力下降。

不刷牙的做法也没有科学依据。产妇生产后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并未完全恢复正常,加上怀孕期间营养充分,运动减少,口腔易充血,进餐的次数多,食物残渣存留在牙齿表面和牙缝里的机会增多,如果不清洁,更易发生牙龈炎、牙周病等口腔疾病。

专家建议:产妇坐月子应该是隔两三天洗一次澡和头,水温比体温略高一点,约40℃左右;产妇洗澡应淋浴而不是坐浴,时间以5~10分钟即可,以免体力不支,发生晕厥;清洗阴部时,不能从热水器里直接放温水,而是用烧开了的热开水兑凉白开,调至适当的温度再由上到下,由内而外清洗;洗头后立即用毛巾擦干或电吹风吹干。产妇应比一般人更应注意口腔卫生,保持每日早晚用温水刷牙的习惯,牙刷选用软毛牙刷。

误区三:产妇要静养,下床越晚越好

传统观念认为,产妇体质虚弱,需要静养,就该长期卧床,甚至连饭菜都要在床上吃。其实,这种做法弊多利少。

如果产后较长时间不活动,很容易使血液本来就处于高凝状态下的产妇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同时,因为膀胱肌张力降低,对膀胱内压的敏感性降低,加上外阴切口的疼痛等影响,产妇容易并发慢性尿潴留。这时如果长期卧床,在重力作用下,充盈的膀胱会向后推挤子宫,加上分娩结束后子宫尚未恢复正常的前倾位更容易处于后位,这时子宫轴与阴道轴方向一致,当腹压增加(如咳嗽、用力排便)时,子宫会沿阴道方向下降而发生脱垂。

产后长期卧床,还会使得肠蠕动减弱。一些月子习俗常使得产妇的饮食里缺乏纤维素,这些都容易造成产妇便秘。便秘时用力排便的动作会导致腹压升高,更会增加发生子宫脱垂的风险。同时产后盆腔底部的肌肉组织也会因缺乏锻炼,托不住子宫、直肠或膀胱而膨出。

专家建议:产妇产后及早下床活动不仅有利于下肢血流增快和恶露排出,也能使腹部肌肉得到锻炼,早日恢复原来的收缩力,从而保护子宫、直肠和膀胱等器官。只要是健康的产妇,于产后6~12小时即可下床活动,如起床大小便、扶床行走、哺乳等。剖宫产的产妇术后6小时即可侧卧,术后24小时就可在床上靠着坐起来,第3天便可下床行走;术后10天左右,身体恢复好的还可以进行轻微锻炼。

误区四:要忌口,鱼虾、盐不能沾

许多地方的产妇都有忌口的习惯,诸如牛羊肉、鱼虾类和其他腥膻之物都不准吃;水果、蔬菜也是煮熟了吃;老话说饭菜内放盐会影响下奶,有些地方甚至不让产妇吃盐,只能吃“白食”。

专家建议:产妇乳汁分泌的营养和饮食有很大关系,产后需要充足而丰富的营养,饮食更应多样化,素、荤要搭配,一天5~6餐。除了鱼、鸡、肉、海鲜外,还要多吃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因为产妇身体的恢复以及乳汁的分泌都需要更多维生素,尤其是VC具有止血和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而蔬菜和水果中都含有大量维生素和食物纤维,还可促进肠蠕动,有利于产后通便。吃加热或烹煮过的水果,营养成分会流失很多。但若产妇胃肠较虚弱,宜从少量蔬果开始吃。

只喝白水、吃白饭,几天下来人就会全身乏力,这在医学上叫低钠综合征,产妇分娩后代谢旺盛、乏力多汗,乳腺分泌旺盛,体内容易缺水和盐,此时更需要适量补充盐分,但是饭菜也不要太咸了。

误区五:只喝汤不吃肉

传统“坐月子”鼓励产妇多喝些汤,如鸡汤、排骨汤、鱼汤和猪蹄汤等,以利于泌乳,这值得提倡,但也不应该走极端。

专家建议:产妇喝汤的同时也要吃些肉类,因为,肉比汤的营养要丰富得多,那种“汤比肉更有营养”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误区六:产妇要多吃鸡蛋

经常可以看到,生完孩子后,产妇就“淹没”在鸡蛋堆里了,老人们认为,鸡蛋营养丰富,吃得越多越好。其实吃鸡蛋应适可而止。虽说鸡蛋营养丰富,但吃得太多,蛋白过剩会增加肾脏负担,而富余的部分也都转化成脂肪储存在体内了,且还会影响其他营养的吸收。

专家建议:产妇每天吃两个鸡蛋为宜,最多三个。产妇需要得到更精心的照顾和更丰富的营养,这些观念都没有错。但传统往往还要在科学的基础上辩证分析,有所摒弃与发展。此次产妇“捂月子”热死事件,再次证明了一些“坐月子”的陋习,真的到了需要认真审视的时候了。不妨由相关部门或机构牵头对“坐月子”进行一次合理而科学的梳理,对于不科学甚至有害健康的,必须加以修改乃至摒弃。

快告诉你身边的准妈妈这些知识吧,千万别让悲剧重演!

来源:山东商报、中国妇女报

编辑:黄威、程丽明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sqf.com/bfbz/12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