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年轻化,小心你身体9大恶习

这些年,关于中青年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在反思,为何猝死高发,又为何这种悲剧频频发生在年轻人身上?当你面对身边的人突然倒地、心跳骤停,除了惊慌失措、拼命呼救,你还能做些什么?

1什么是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用6个字精辟总结就是:因病突然死亡。

一开始都很正常,没有任何病症问题,却突然倒地死亡。

猝死不分年龄段,且年轻人是猝死的高发人群!

传统认知认为,猝死大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年龄分布为18-80岁,也就是说猝死是不分年龄段的,谁都有可能遇到。

更出乎意料的是,18~39岁的青年猝死率高达43%,40~59岁的中年猝死率达39%,而60-80岁老年猝死较少见,是17.9%。

由此可见,年轻人其实是猝死的高发人群。

导致猝死的自然疾病分为心源性疾病和非心源性疾病。

其中,心源性猝死占总猝死人数的80%。在中国,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0.04%,意味着我国每天约有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导致猝死的心源性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 (45%-50%)、心肌病 (扩张型或肥厚型心肌病,20%)、风湿性心脏病 (15%)、高血压心脏病(10%) 等。

然而,存在上述疾病并非意味着一定会发生猝死。事实上,猝死常由一些刺激因素诱发,如重体力活动、剧烈运动、情绪压力、饮用咖啡或酒类等。据估计,20%-40%的心源性猝死由急性情绪波动诱发。

2猝死有征兆可循吗?

既然是出人意料的死亡,猝死确实没有明确的预警信号,但不要灰心,大多数猝死还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因为先兆不特异而被漠视错过。

超过50%的心脏骤停前1小时~1月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胸痛最常见约占56%,呼吸急促13%,4%为头晕、晕厥或心悸。所以要做个有心人,如果出现胸闷胸痛、憋气乏力、心慌心悸,以及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呕吐,咽喉紧缩疼痛,牙疼下颌部疼痛不适等不典型症状,医院就诊检查排除。

3猝死九大恶习赶快戒掉

第一位:在闹市骑车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的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其中骑车上班者的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缺乏内源氧。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除此之外,拥堵的交通很容易让人紧张、焦虑,引发血压升高。

第二位:用力解大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第三位:大量喝酒或咖啡

国内外很多研究证实,适量的酒精和咖啡能产生抗氧化物质,保护心脏。但过量饮用弊大于利。因为酒精和咖啡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第四位:心情抑郁

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夜晚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血压和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建议有困难时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第五位: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来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心梗、脑梗。因此,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食欲,一顿饱餐就可能会夺走一条生命。平时吃饭最好吃七八成饱,或是少食多餐,而且要营养均衡。

第六位:吸食毒品

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第七位:吸烟或被动吸烟

虽然很少有人因为抽一根烟突然心脏猝死,但吸烟对于心脏的损害是长期且顽固的。吸烟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是常人的3倍。从现在就开始戒烟吧,8小时内,血液中的一氧化碳就会减少到正常水平;24小时内,心脏病发作几率减少;戒烟1年后,患心脏疾病的风险将会减少一半;戒烟15年后,各种风险和不抽烟的人一样。

第八位:吃得太咸、太甜

吃盐多不仅可以升高血压,同时还能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美国的一项研究显示,饮食中含大量甜饮料或爱吃甜食的孩子,成年后心脏病危险会大大增加。

第九位:久坐不动

越来越多的“宅男宅女”和办公室“久坐族”,在享受“坐”得舒坦的同时,还要防止“坐”以待病、甚至“坐”以待毙。因为久坐会导致人体内新陈代谢的改变,影响脂肪代谢,减弱酶的活性,使得血液中的脂肪及甘油三酯含量上升,血黏度升高,血流缓慢,容易形成血栓,增加患心脏病风险。

预防猝死,从生活中点滴开始:

猝死看似不可预防,但从生活习惯、情绪方面作调整,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身体健康,就有可能降低猝死的发生几率。

1.每天保持充足的睡眠。

2.清淡、低脂饮食。

3.戒烟、戒酒。

4.适量运动,改善身体健康,培养心肺功能。

5.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以及避免焦虑抑郁的出现。

6.注意培养个人的兴趣爱好,当压力来临可以通过兴趣爱好把它抵消。

疲劳——现代生活的代名词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超负荷工作、应酬熬夜已经成为现代人的鲜明写照。人们似乎习惯了在长期疲劳的状态下学习和工作,无视“过劳”引发健康隐患和危害。

正视疲劳,积极预防和调理,让你神采奕奕,华彩照人!

中医如何理解疲劳?

中医认为:五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核心,疲劳与脾、肾、肝关系尤其密切,疲劳者常有脾虚、肾虚、肝损等表现,因此中医常采用补气活血,健脾益肾的原则来预防和缓解疲劳。

信息链接

世界卫生组织(WHO)曾组织过全球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健康人群仅占5%,疾患人群占20%,而75%的人处于疲劳的状态。

过度疲劳会使体内产生过多疲劳毒素,进入体液后,使全身体的细胞都受到损害。久而久之,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食用方法及食用量

每日2次,每次2粒









































海口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医院首选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sqf.com/yfhl/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