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从吃掌控感极度依赖,谈一

进食障碍是一组以进食行为异常为主的精神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厌食症)、神经性贪食(贪食症),及神经性呕吐。

由于许多神经性呕吐的个案多接近神经症性水平,其病理程度不如厌食症和贪食症那般严重,因此本文的重点聚焦在前两种上。

就像躁狂症与抑郁症,厌食症和贪食症的病理背景也是很类似的,它们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尽管二者本质相似,患者的心理病理程度也都很严重,但相比于贪食症来说,厌食症对生命的威胁程度要高得多。人不吃东西,身体极度消瘦,营养不良,是很可能导致死亡的。

厌食症的治疗也更困难。因此,鉴于二者的相通之处,我们可以说,如果能了解并治愈厌食症患者,贪食症的治疗也不在话下。

本文目录:

一、神经性厌食/厌食症

·基本特征

·认知歪曲

·借口搪塞VS.躯体化防御

·严重的生理后果

·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二、神经性贪食/贪食症

·基本特征

·与神经性厌食的关系

三、导致进食障碍的原因

·社会影响

·不健康的身体意象可以开始于早年

·症状可能代表了关系紊乱

四、进食障碍与精神分析

五、对进食障碍的治疗

·厌食症的控制

·贪食症的控制

·控制:移情与反移情

一、神经性厌食/厌食症

·基本特征

多见于青少年女性;特征为故意限制饮食;目的是使体重降至明显低于正常的标准;可能采取过度运动、引吐、导泻等方法以减轻体重

厌食症绝大部分首发于青少年女性,在我整个职业生涯中,碰到的男性厌食症患者大概也就五六个。

她们为了追求极低的体重,不仅限制饮食,还会采取各种极端的方法将吃下去的东西排出体外,用手指进行抠吐,或吃泻药,甚至有人会用利尿剂。也有人会过度运动。三管齐下,体重哗哗哗往下降,直到明显低于正常标准。

·认知歪曲

常过分担心发胖,甚至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进行解释也无效

担心发胖是很正常的心理现象,体型是很多人都忧虑的问题,但过分担心就会有问题,而且不是一般的过分担心,而是已经明显消瘦,仍自认为太胖,即使医生再三解释——“太瘦影响健康”、“你现在已经是极度营养不良”、“你已经明显低于正常体重范围了”,仍然无效。

我们将其称之为“病理性发胖”,或者“体像认知歪曲/障碍”,即对自己胖瘦程度的感知歪曲了,发生了障碍。

我曾经碰到过一个非常极端的个案,17岁的女孩子,高二年级,身高1米61,体重只有47斤,也就是23.5公斤,是我见过最最严重的个案。

我看到她走过来,就像两个细竹竿飘过来一样,是很恐怖的。几乎是皮包骨头,极度消瘦、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凝血因子减少,身体状况极差。

可能大家不知道,所有心理障碍当中最严重的既不是精神分裂症,也不是抑郁症,而是厌食症。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其死亡率非常高。

美国的一项针对厌食症患者的长期追踪的随访调查的研究发现,死亡率高达20%。随着身体的极度消瘦,胃、子宫都会畏缩,作为第二性征的乳房不能发育,体内水电解质紊乱、低蛋白血症、继发感染,各种并发症接踵而来。没有其她任何一种疾病有这么高的死亡率。

·借口搪塞VS.躯体化防御

部分病人会用胃胀不适、食欲下降等理由,来解释自己限制饮食的行为

还有一部分人并不是怕胖,她不吃或少吃东西,是因为胃胀、不舒服、食欲下降,或者用这些来解释自己的节食行为。

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动力学的角度来理解这一点。大家可以都想一想,吃不吃东西,吃多吃少,肯定不只是我们个人的问题。比如我们晚上回到家里,父母烧了一桌很好的菜,如果不吃,就是对不起父母。有时候吃东西是为了对得起别人,给人面子,让人放心。

这里面存在潜在支配的问题,吃与不吃,谁说了算,身体来源于谁,涉及到进食主导权的竞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一个人为什么用胃胀不适作为不吃饭的理由。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如果非常瘦,仍然不吃东西,说自己怕胖才不吃,遭致的命运很可能是周围人的打压和管教——“你这么瘦了还说怕胖,你心理有障碍,心理有问题”,大家会轮流做她的工作。

所以很多厌食症的患者,在父母并不知道她们是厌食症的时候,总是拿胃不舒服作为限制饮食的借口来搪塞父母——“我胃胀,你就没办法逼我吃东西了”。

也会有一部分人,并不是因为担心别人管她而找借口,而是真的感到胃胀,即使已经很瘦了。甚至有些人已经明确诊断为厌食症,父母也知情,仍然感到胃胀不舒服。这些感受是真实的。

她们并非故意或有意,明明不胀说胃胀,而是真真实实感受到胃胀。这是一种躯体化的防御,是潜意识自然发生的,甚至已经上升到意识层面了。

·严重的生理后果

常有营养不良、代谢和内分泌紊乱;女性可出现闭经,男性可有性功能减退,青春期前病人性器官呈幼稚型

身体极度消瘦的时候,营养不良,代谢肯定受到影响。消瘦和内在的隐藏的情绪都会影响到内分泌。

女性可出现闭经(连续三个以上的月经周期不来月经叫闭经),没有一定的脂肪、体重、营养支撑,女性是没有办法维持正常的月经的。

男性会出现性功能减退,没有性欲。就好像没进入青春期,虽然年龄早就过了,但没发育好,体验不到性欲。如果在青春期前发病,会延迟发育,性器官呈幼稚型。

如果从动力学的角度来解释的话,生理上不想长大,不想进入青春期的表现,是有更深层次的动力学原因的。

一个女性不能接受自己的身体有一定的丰满程度,排斥成熟女性的体态,可能涉及到内在的对母亲的认同问题,或者说早年跟母亲的关系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为什么会在青春期或青春期前出现厌食症。

·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

有的人会出现间歇发作的暴饮暴食。就像我们讲,“触底反弹”,压抑过度很可能会带来爆发。厌食症患者可能会好几天,甚至好几个礼拜几乎不吃,接下来有一阵子哗的一下狂吃。吃下去以后又非常内疚,然后自己抠吐出来,或者吃泻药,或者用过度运动去抵消它。

二、神经性贪食/贪食症

就像抑郁症和躁狂症,神经性贪食和厌食是两种极端,要么不吃,要么乱吃。

·基本特征

特征为反复发作和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及暴食行为;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可采取引吐、导泻、禁食等方法以消除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偶然发作的暴饮暴食每个人都可能会有,暴食一顿不叫贪食症。贪食症的前提条件是,反复发作,不可抗拒的,强烈的摄食欲望和暴食行为。

我举一个例子,来帮助大家理解什么叫不可抗拒的摄食欲望。

我曾经碰到一个女孩子,一开始是厌食症,后来发展到贪食症(贪食症大多从厌食症发展而来,就好比一个人抑郁会转向躁狂,同一个人身上两种极端都会有)。她是个大学生,学业成绩蛮好的,还是学生会的干部,在学生活动当中非常活跃的,组织学生会的各种活动,一般的同学交往,做社会工作都没有困难。

但一旦她的贪食症发作起来,就很吓人,一发不可收拾。她暴食的是冰淇淋雪糕,不是吃一根,而是一口气吃上十来根。

有一次发作的时候,她跑到超市里面去,一下子要十盒雪糕,小盒子装的那种。到一个什么程度!钱还没付,人家十盒雪糕刚拿出来,她就吃,马上要塞进去一样,一口气要把十盒雪糕吃下去,最后点盒子买单。先吃后付费。

她说等不及先付费,拿出去,一个一个慢慢吃,等于说在柜台当中把这十盒雪糕哗一下子塞进去的,基本上已经没有享受的快感了。

因为这种吃法,医院去抢救。一旦摄食欲望膨胀,内心会出现一种莫名的恐慌,如果不把眼前能搜索到的,在房间里面可获得的食物都塞进去,就好像总有哪件事情没做完一样,心里慌得不行。

有这样的暴食行为,肯定也会担心发胖,吃下去这么多,当然也会采取吐的方式、泻药的方式,或者少吃一顿两顿禁食的方式,来去抵消暴食引起发胖的极端措施。

但是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贪食症和厌食症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说,你从体型上是看不出来她是不是有贪食症的,因为她的体重接近于正常范围,不像厌食症,瘦的非常明显。

贪食症虽然她会吐,会吃泻药,但是毕竟那么多东西吃进去,还是有一部分的吸收,所以最后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没有明显的消瘦,也不会明显的发胖,非常具有隐蔽性。

但是她们始终反反复复不断地在折腾。吃进去吐出来,进进出出,自我感觉肯定非常糟糕。糟糕到什么程度?我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一个人如果要减肥,一直限制饮食,但突然有一天爆发,没控制好,吃进去很多,会非常懊恼——“我怎么又没有控制好”。

这会非常影响一个人的自尊,总感到自己要吃这么多东西,然后还要去折腾,要去吐啊,泻啊等等,自我感觉和自我形象会非常差。

·与神经性厌食的关系

可与神经性厌食交替出现,两者具有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性别和年龄分布

多数贪食症病人是神经性厌食的延续者,很多人几个月几年是厌食症,接下来就变成贪食症,主要矛盾从厌食转变为贪食。因为两者是延续的,所以它们的性别和年龄分布比较类似,也有比较相似的病理心理机制,特别是心理动力学。

三、导致进食障碍的原因

·社会影响

一个人对自己的体型满意与否,一定程度上受社会总的环境的影响。

(注:黄线表示历年来美国小姐冠军的体重指数变化趋势

体重指数: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正常身材的体重指数范围为18-24)

我们可以看一些上图的数据,黄线是历年来美国小姐冠军的体重指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到,在年左右,大概一百年前,那时候当选为美国小姐的,体重指数在21、22左右,是在正常范围内的。

但是随着时代的推移,整个社会越来越崇尚所谓的“骨感美”,要求瘦,不能有任何赘肉,要线条清晰。所以呢,到90年代末,被选成美国小姐的,体重指数已经低于正常体重的下限了。

整个社会对于体型的要求更加苛刻了,不像以往,体型稍微胖一点也没事,大家的接纳程度更高,现在却越来越挑剔。

轻体的,纤体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层出不穷,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大家对体型的高的标准的追求。因为大多数人是以积极的方式在追求体型。有志同道合的同伴,不用太过辛苦,保证营养,同时保持好的体型。但凡事都讲究一个度。

·精神动力学的理解:不健康的身体意象可以开始于早年

如果从精神动力学的角度来理解,进食障碍的发生,不是对体型挑不挑剔的问题,是内心对自己满不满意的问题。

一个人怕胖怕到病理性的程度,肯定不是现实的原因。我们开头提到的厌食症的个案,她在50斤的时候,就是还没有瘦到47斤,虽然现实来看已经非常瘦了,但仍然感到腰部有赘肉感、油腻感。

所以,这种怕胖不是现实性的,不是真的胖瘦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对自己所有的不满意、挑剔和控制,都集中在身体和体重上。如果内心感到对自己非常不满意,很想控制但控制不住,可能会转化到身体上,体重上。

一个人的身体意象,代表了自我、自体的形成。这种形成要追溯原因,可以追溯到早年,心理成长当中最早的时期,一两岁之前,或者我们甚至可以讲,吃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口欲期。

·症状可能代表了关系紊乱

症状、结果表面上只是一种妥协,它代表的是一种亲密关系的紊乱。这里讲的亲密关系,我们指的是,客体关系中重要的人内化到自己内心的关系,所谓“客体的表征”。

1.对贪念的恐惧和防御

一个人在贪食和厌食中,害怕自己的贪婪。

厌食,限制饮食就是克制住自己的贪婪,通过严格的非常强制的限制食物的摄入,来确保自己无需对贪念感到罪恶。一旦意识到自己很贪婪,可能会有强烈的罪恶感,所以倒过来说,是因为要去防御因贪念而导致的罪恶感,所以严格强制的限制食物,过分节制。

另外一个极端,贪食,沉迷于贪婪的暴饮暴食当中,又每天多次通过自我诱发呕吐的方式来纠正这一状况。这个情况在贪食当中非常明显,厌食只是间歇偶尔的有暴食,但主要都是限制饮食,过度运动。但贪食症患者进食的量会非常大,天天狂吃,而且经常要去抵消。

我为什么反复强调诱发呕吐的情况在贪食当中更明显,其实还有一个象征的机制,就是无所不能否认的问题——“我再吃,吃什么,吃的再多,只要吐掉,就像没吃过,就像没发生过一样”。吃这么多也没事,是可以马上进行自我纠正的——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防御机制,否认也好,全能感也好等等。

2.内心高度依赖,但又恐惧依赖

厌食症也好,贪食症也好,在心理成长的水平来看,内心是一个高度依赖的人,但关键又对自己的依赖感到恐惧。

有一定自我功能的人,是可以去依赖别人的,能够面对自己有依赖的需求。但厌食症和贪食症患者,过于害怕依赖,害怕到自己都体验不到自己是想要依赖别人的。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并不需要依赖什么东西。

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一个人过分独立,什么不靠别人,其实内心可能是很依赖的;一个人过分强调不需要任何东西,其实她还是很想要的。

为什么厌食症和贪食症的个体会出现内心高度依赖,但又不允许自己依赖,对自己的依赖感到恐惧的状况呢?

因为对她们来说,依赖就意味着像婴儿一样的软弱和无助,没有掌控感,所以她会尽其所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营造出来一个情感上自给自足的感觉,拒绝所有来自他人的帮助和理解。

3.偶尔会允许自己形成高度依赖的关系,但又会因恐惧而脱身

但她们又会不时地在现实当中允许自己形成高度依赖的关系。可以看到,不管是厌食症还是贪食症,她们与父母的关系都是紧密纠缠的,或者其中的一个。比如说跟妈妈,她们的母亲是像照料婴儿一样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sqf.com/yjby/129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