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小贴士三伏天每个热到昏厥的人都需
当温度超过32℃、湿度超过70%时,就需要预防中暑了。小编今天就“趁热”跟你说说,怎么补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中暑漏洞”,安全度过高温天。
高温天,室内也不太“安全”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天气太热时,就应该窝在家里。然而调查显示,半数中暑发生在室内。
空气不流通易中暑
室内相对湿度高,如果空气不流通,汗液难以蒸发,不利于身体散热,老人的发汗机能退化,在室内更容易中暑。
空调温度低也会中暑
空调为我们带来凉爽,但长时间待在温度低于26℃的房间,会降低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出门时更容易中暑。
突然走出空调房,并长时间待在高温的户外环境,可能会出现发热、胸闷、腹胀、口渴、恶心、呕吐等中暑症状。
从炎热的户外回到屋里,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会出现怕冷、发热、腹痛吐泻、无汗、胸闷、舌苔白腻等症状,这也是一种中暑表现,中医称为“阴暑”。
方法
步骤
降温不宜过快
大汗淋漓时,到风扇前揭开衣服猛吹,或拧开水龙头,让冷水直冲而下,实现“快速降温”,是好多人认为爽心的做法。殊不知,这种“快速冷却”的方式,常常会“快活一时,难受几天”,甚至引起各种疾病。
空调不宜过冷
医疗学家通过试验发现,应该不断调节居室温度,从而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正确的做法是:居室的温度应在26℃~29℃之间不断变换,才对身体健康有利。
喝水不宜过量
多喝水是防暑的好措施,可过量饮水也会引起中毒。尤其在炎热的夏季,人们大量出汗之后,体内的钠盐等电解质也随之丢失,如果此时大量饮用白开水而未补足盐分就会出现肌肉抽搐或肌肉痉挛性疼痛。
衣服不宜过露
保健专家指出,赤膊只能在皮肤温度高于环境温度时,才能通过增加皮肤的辐射、传导散热起到降温的作用。而酷暑之日,最高气温一般都接近或超过37℃,皮肤不但不能散热,反而会从外界环境中吸收热量,因而夏季赤膊会感觉更热。
墨镜不宜过黑
许多人认为太阳镜颜色越深越能保护眼睛,其实,镜片颜色过深会严重影响能见度,眼睛因看东西吃力而受到损伤。因此,夏季选择太阳镜的标准,应该是镜片能穿过30%的可见光线,以灰色和绿色为最佳
穿浅色衣服
夏季外出应穿白色、浅色或素色的衣服,不宜穿黑色或蓝色的衣服,因为白色、浅色或素色衣服吸热慢、散热快,安全生产在凉爽不易中暑,而黑色或蓝色衣服则相反。
多喝盐开水
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出现中暑。而多喝些开水或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防暑。喝盐水时,要少量多次地喝,才能直到预防中暑的作用。
带防暑药物
又闷又热的天气最爱中暑。因此,夏季外出时应带些防暑药物,如人丹、清凉油、万金油、风油精、十滴水、薄荷锭、霍香正气水等。
带防暑装备
在炎热的夏天里,出门一定要记住戴好防暑装备,否则你白皙的脸蛋会变成一张“小花脸”。
忌暴躁
俗语说,“心静自然凉”。天气炎热,人就显得烦躁,所以,消暑首先就是让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乐观愉快,不要焦虑、紧张、急躁、激动,让神经系统处于宁静的状态。
充足的睡眠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以保持充沛的体能,并达到防暑目的
科学合理的饮食
吃大量的蔬菜、水果及适量的动物蛋白质和脂肪,补充体能消耗。切忌节食。
做好防晒措施
室外活动要避免阳光直射头部,避免皮肤直接吸收辐射热,带好帽子、衣着宽松。
游泳
室内游泳池游泳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即便不会游泳,找个救生圈在水里呆一会也可以迅速消暑的。
烈日当空,人人都会谨防中暑,
可是桑拿天也要防中暑,
这恐怕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
研究表明,人在温度达到35摄氏度以上,
或湿度达到75%以上的环境中都有可能中暑。
如果早期发现中暑及时救治,
就很容易恢复。
比如出现头晕、耳鸣、恶心、
胸闷、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
但体温不超过37.5度,
这是中暑前期的表现,要引起警惕。
而轻度中暑,
则表现为面色潮红或苍白、气短、
大汗、皮肤灼热或湿冷、心率增快、
脉搏细弱。如果中暑特别严重,
则表现为高热、神志障碍、
抽搐,甚至昏迷、猝死。
当身边人出现中暑症状时,要尽快用“四字诀”进行救治。
中暑急救四字诀
搬迅速将患者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平躺,用扇子或电扇为他扇风,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利患者呼吸和散热。
擦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大腿根部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
服感到不适时,及时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些淡盐水,以补充流失的体液。
掐如果患者一直昏迷不醒,可用大拇指按压患者的人中、合谷等穴位。救醒后的患者,必须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如果回到炎热的环境,会引发比之前更严重的后果。
END
注意事项需要提醒的是,外出时不要过度疲劳,可以走一段路就适当休息会儿。
出门最好戴个凉帽、打把伞。在温度较高的室内应打开电扇,加速空气对流,但不要直吹身体。
热天出门尽量随身携带降暑药以备不时之需,如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清凉油、仁丹等。
此外,如有人出现晕倒或昏迷,并有不明原因的高热,简单处理后,应立即打就医。
中暑最易盯上7类人
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中暑,这个夏天要当心了。
1喝水少的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更高。
2出汗太少的人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使用了某些可能抑制排汗的药物,会让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这类药物包括利尿类的降压药,含“麻”的感冒药,硫酸镁、果导片等导泻药,以及胃复安等肠胃药。
3腹泻的人
腹泻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过多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4睡眠不足的人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热。
5体型肥胖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6剧烈运动的人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此外,身体有大块肌肉的人,运动时产热的量比一般人多,是中暑高危人群。
7好胜心强的人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治中暑,对症找“解药”
大热天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就要当心是中暑。通过症状,可判断中暑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救治措施。
先兆中暑
高温时,出现大量出汗、头晕、耳鸣、胸闷、恶心、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说明身体已经脱水。
此时必须赶紧多喝水,到阴凉的地方休息,一般症状可自行消除。
有恶心呕吐症状,可口服藿香正气水5~10毫升,或按说明书服用十滴水。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服用后不宜开车,且这两种药物都不宜和头孢同时服用。
闷热不适、头痛头晕,可在前额或太阳穴上涂抹风油精、清凉油,但孕妇和婴儿不宜使用。
中暑后咽干口渴,可按说明书服用清暑益气丸。
需要注意的是,体弱多病、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先兆中暑,在吃完药、补充足够的水分后,半小时症状仍没有缓解,医院就诊。
轻度中暑
除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还出现体温>38.5℃,心跳增快,就已经是轻度中暑了。此时再用休息、喝水的方法,没那么容易恢复,医院治疗。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时,整个身体机能都会出现问题,一般表现为高热、说胡话、昏迷,甚至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引起猝死,此时应立刻拨打,同时帮助中暑者快速降温。
首先,将中暑者移到荫凉处,脱掉外衣;然后向其全身洒水,或用湿毛巾擦拭身体,同时打开空调或用电风扇降温,身体若被吹干,要继续喷水,反复进行,尽量将体温降至38.5℃以下。
如果中暑者没有昏迷,可适当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呕吐现象,要让患者侧卧,避免呕吐物吸入,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补上这些防暑“安全漏洞”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补上下面这些“安全漏洞”,都有助于防暑。
1
保持室内通风不通风、室内温度过低,容易导致“室内中暑”。因此,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并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
2
喝水不可“牛饮”天热口渴会让人不由得大口灌水喝,但这样会使水分在体内短时间积累,不利于吸收,导致中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少量多次补水。千万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感觉很热时,不要喝冰水,否则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血管收缩,因此喝温水较好。
除了适量喝水,还要补充电解质,比如淡盐水。如果想喝功能性饮料,建议看看配料表,选择含糖量较少的。
3
外出别长时间戴帽子夏季戴帽子容易出汗,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令头部湿度提高,引发中暑。建议不定时摘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给头部通风散热。
4
出汗时别立即冲凉剧烈运动后或大汗淋漓时,不少人会立即洗个凉水澡,或者直接躲进空调温度开得特别低的室内,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
正确做法是,先休息15~30分钟,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时再洗澡。
5
雨后黄昏别着急出门不要以为只有白天高温才会中暑,即便凉爽的黄昏时分,如果湿度高,同样存在中暑风险,尤其是刚下过一场雨后。此时,建议少在户外活动。
降温佳品
盐开水
中医称白开水是“百药之王”。喝白开水应选择沸腾后自然冷却的新鲜凉开水(20℃至25℃),这种白开水具有特异的生物活性,容易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很快被吸收利用。喝白开水时最好加些盐。
夏季高温,出汗过多,体内盐分减少,体内的渗透压就会失去平稳,从而出现中暑,而多喝些盐开水或盐茶水,可以补充体内失掉的盐分,从而达到防暑的功效。
茶水
钾是人体内重要的微量元素,钾能维持神经和肌肉的正常功能,特别是心肌的正常运动。科学分析表明,茶叶含钾较多,占其比重的1.5%左右。钾容易随汗水排出,温度适宜的茶水应该是夏季首选饮品。
夏天骄阳似火、热气灼人,出汗多了口又渴,多饮热茶,防暑降温效果最佳。
饮热茶的好处是:
1,可提神醒脑,消除疲劳。
2,可生津止渴。喝热茶可刺激口腔粘膜,促进口内生津,并加速胃壁收缩,促进胃的幽门启开,使水加快流入小肠被人体吸收,满足各组织和器官的需要。
3,可抑菌消炎。茶对胃肠粘膜有收敛杀菌作用,能凝固菌体蛋白、减轻细菌的毒性,起到消炎止渴作用。
4,可强心利尿。茶碱能兴奋血管中枢,增强心、肾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肾小球滤过率,使尿液增多。尿液的排出,又带走了部分热量,带来了凉爽感。
陈醋:
夏季人们饮水较多,胃酸相应减少,使食欲减退。适量食醋可增加胃酸的浓度,生津开胃,帮助消化。如果在烹调时加些醋,可使胃酸增多增浓,从而增加食欲。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吃醋还能提高胃肠道的杀菌作用。另外,如在烹饪时加入几滴醋,还会减少蔬菜中维生素C的损失,而且有利于人对食物中铁的吸收。
绿豆汤
绿豆汤有独特的消暑清热功效。中医认为,绿豆具有消暑益气、清热解毒、润喉止渴、利水消肿的功效,能预防中暑。
有关实验表明,绿豆对减少血液中的胆固醇及保肝等均有明显作用。惟一不足之处是绿豆性太凉,体虚者不宜食用。
苦瓜
苦瓜因其味苦而清香可口,被人们视为难得的食疗佳蔬。我国民间自古就有“苦味能清热”、“苦味能健胃”的经验之谈。
中医认为,苦瓜味苦、性寒冷、能清热泻火。苦瓜的微苦滋味,吃后能刺激人体唾液、胃液分泌,使食欲大增,清热防暑,因此,夏食苦瓜正相宜。
蜂蜜
蜂蜜是由蜜蜂采集植物蜜腺分泌的汁液酿成。《本草纲目》:“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
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平和,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
最后想提醒大家,
别为了省电费不舍得开电扇和空调,
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长按指纹
一键
- 上一篇文章: 触目惊心夹边沟右派的千种死法
- 下一篇文章: 健康身体的这4种欲求千万不能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