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误传的退烧法要了1岁孩子的命,要科学

佳妈有话说:发烧是孩子最常见、家长最焦虑的一个病了,宝宝身体受罪,家长内心煎熬,但往往不得要领,老人的办法、民间偏方往往并不科学,埋藏着隐患,到底应改如何处置呢?请看下文分解。

  近日,东莞一对父母在2岁儿子小东发热时,用掉约毫升的工业酒精为其擦身体,导致小孩酒精中毒,送医院抢救无效身亡。

  看完这则新闻,小编一方面对这对父母的无知做法感到痛心,另一方面也十分担忧,因为仍有不少家长并不清楚究竟该如何给孩子科学降温。

  随着夏季的到来,很多的父母也在我们的公众平台询问小孩发热、发烧该怎么办。于是,小编综合整理了一些科学的方法,希望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孩子的正常体温

  正常的基础体温为36.9℃-37.5℃

  肛门处:36.5℃-37.5℃

  口腔处:36.2℃-37.3℃

  腋窝处:35.9℃-37.2℃

  测量后,凡超过正常范围0.5℃以上时,称为发热。

  不超过38℃称为低热,超过39℃者为高热。

  怎样测体温

  宝宝测体温一般常用3个部位,即口腔,腋窝及肛门。

  3岁以下宝宝适用水银温度计或耳温枪,测量腋温比较合适。

  使用前要将水银柱甩至26℃以下,测腋温需夹5分钟以上。

  (一般说的发烧度38.5℃指的是腋温)

  

  先别急降温,弄清发烧原因

  主要的症状及原因有以下:

  发烧同时流鼻涕——感冒(感冒症候群)

  咽喉痛——咽喉炎、扁桃腺炎

  持续发烧39℃左右,白眼珠充血且出眼屎——游泳池热

  在高温场所发高烧同时筋疲力尽——中暑症(日射病)

  腮腺肿胀——流行性腮腺炎

  耳朵流水、情绪不稳——中耳炎

  咳嗽得喘不过气来、呼吸困难——肺炎

  牙床发红、唾液多——口腔炎

  呕吐、抽筋、前囟门凸起——脑膜炎

  呕吐、抽筋、意识不清——肺炎、急性脑病

  尿的次数多、血尿——尿道感染

  发烧同时抽风——热性抽筋

  接种疫苗发烧——属正常情况(如体温超38.5℃和出现明显不适时,需给宝宝服用退烧药。反之,正常生活护理即可。)

  选择合适的退热法

  常用的降温方法主要有: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

  新生儿宝宝发热一般不宜采用药物降温;婴幼儿一般感染所致的发热最好先采用适当的物理降温措施。

  但对麻疹等出疹性疾病的患儿不宜采用冷敷和酒精擦浴降温,以免刺激皮肤,影响皮疹透发。

  

  一般情况下,只有体温超过38.5℃,才需使用退热药物。

  细菌或病毒,两类感染用药完全不同,都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如果是细菌感染,只要选准抗生素,治疗效果就会很好;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可以服用病毒灵、板蓝根冲剂、金银花等。

  家庭物理降温法

1.头部湿冷敷:将20-30℃湿毛巾拧干后敷于宝宝的前额,3-5分钟换1次。

  2.温水浴: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精神还好时,可以让他在30℃左右的温水中沐浴,洗澡时间不要太长。

  

  3.温水擦浴:用37℃左右的温水毛巾擦宝宝的四肢和前胸后背。每次擦拭时间要在10分钟以上。

  (注意:进行这些降温处理时,如果孩子有手脚发凉、全身发抖、口唇发紫等所谓寒冷反应,要立即停止。必须先用退烧药物,降低设定温度,这时再辅助物理散热,体温才会真正降下来。)

  孩子发热时的护理

  1.保持环境安静、舒适、湿润,室内定时通风。天气热时可以开空调降温。

  2.穿着:应少穿一点,但不能过少。加减衣服要配合发烧的过程。

  当设定温度提高、体温开始上升时,孩子会觉得冷,此时应添加长袖透气的薄衫,同时可以给予退烧药。服药半小时之后,药效开始发挥,设定温度被调低了,身体开始散热反应,孩子会冒汗感觉热,此时就应减少衣物,或者采用温水拭浴帮助退烧。

  

  3.要鼓励孩子多喝开水,多吃水果。

  多喝水窍门:

  ①使用喂药的滴管,耐着性子一管管喂

  ②使用不带针头的针管,和孩子一边玩注射的游戏一边把水注到嘴里

  ③会用吸管的孩子,可以给他一支喜欢颜色的吸管。

  4.饮食上应以流质、营养丰富、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奶类、藕粉、少油的菜汤等。等体温下降,食欲好转,可改为半流质,如肉末菜粥、面条、软饭配一些易消化的菜肴。

  

  5.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用开塞露排便。

  家中常备退热剂

  发热是否输液要根据发热根源决定,严重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热才需要静脉输抗生素。一般情况非细菌感染引起的发烧,遵循能口服不输液的原则。

  布洛芬(美林)和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林)是目前儿童退热剂用得最多的产品,相对较安全。

  

  ①注意退热剂开封保质期:一旦开封超过三个月就不能再服用。家长在开封后应在瓶子或盒子标注好开封时间,并放在冰箱里密封保存。

  ②根据年龄和体重综合情况判断用量。

  ③选退热剂时以口感较好的液体退热剂为佳。宝宝低烧时不用吃退热剂,用退热帖、退热凝胶也可以。

  以下情况紧急送医

  1.高烧39.5℃以上,物理降温后体温也没下降;

  2.孩子已不能喝水或出现惊厥;

  3.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

  4.面色暗淡、发黄、发青、发紫,眼神发呆;

  5.观察孩子有无剧烈、喷射性呕吐;

  6.发烧时伴随出疹子,需要及时送医;

  7.观察孩子有无腹痛和脓血便(不让按揉的腹痛提示急腹症,脓血便提示痢疾等)。

  小编提醒

  孩子发烧时,家长应多   大部分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通常会持续2~3天。只有彻底制服了病毒时,发热才会消失。适度发烧可以提高孩子免疫功能,是人体对抗病毒的正常反应。家长不要期望医生用一次“特效药”就能让孩子再也不烧。

  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一旦发烧还是尽早就医,不要想当然,随便给孩子乱用药。

孩子退烧先绑腿?民间偏方暗藏风险

“唉呦!孩子的身体怎会这么烫?”许多新手爸妈没有育儿经验,遇到孩子发高烧就手忙脚乱,上网找解决方法,发现退烧药不能乱吃、乱喂之后,不是送医挂急诊,就是听信网络流传的偏方,依样画葫芦,包括绑腿退烧法、酒精擦浴法、冰枕退烧法等,但中医师提醒,这些方法可能暗藏风险,家长不宜全盘接收。

偏方1绑腿退烧法

近年来,德国育儿教养观念引发国内家长一股模仿风潮,其中包含居家的绑腿退烧法。据了解,绑腿退烧法是每个德国妈妈都会的育儿保健法,先将2条毛巾用略高于体温的温水浸湿后拧干,摊开再逐一缠绕在病童的小腿上,待20分钟后解开,之后再用干毛巾擦干,重复动作至烧退为止。

医师解析:

医院仁爱院区中医科周宗翰医师表示,绑腿退烧法的原理可能与中医的发汗退烧理论相同,都是由微温的温度促进血液循环,打开毛细孔、散除风邪而退烧,不过,一般毛巾比较小,此方法只适合于刚出生没多久,还不会走路的宝宝,至于已有行走能力的幼儿,则较不建议。

无论是年纪小的宝宝或年纪较大的幼儿,泡澡的效果都会比绑小腿来得显著。用比身体体温略高的温水,以孩子能适应为标准,浸泡15分钟、高度不超过心脏,可促进血液循环、血管扩张,减轻发烧所带来的不适感,且透过发汗机制,将体内的发烧物质排出体外,达到退烧的目的。

但需注意的是,若孩子泡澡后有红肿现象,可能与湿热体质所造成的皮肤敏感有关,建议此时的泡澡温度应降低,只要比体温再略高一点即可。

偏方2生姜敷腕脉

据传,取一块拇指般大小的生姜,洗净后切成2片,分别涂上已磨成粉的治感冒成药,各自将涂药面紧贴在左右手腕内侧的中医把脉处,用医用胶带固定,约5至10分钟即可逐渐退烧。

医师解析:

周宗翰中医师表示,手腕内侧把脉处主走太阴肺经,而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在此敷姜药,可能想藉由姜的热性促进血液循环、打开毛细孔,加速药效的发挥,以达快速退烧的效果。但一般人无法预知生姜和药粉间可能产生的化学作用,且若不慎碰到伤口,也会引起发炎,因此不建议使用。

事实上,这类敷药的方式,与退烧片的作法类似,就安全性来说,中医师建议使用市售的合格产品较有保障。不过,临床上也发现,退烧片的效果没那么好。

偏方3酒精擦浴法

取浓度75%的酒精毫升,加入等量温水,保持温度在27至37℃左右,避免过冷。用毛巾沾湿稀释酒精后,从宝宝颈部开始,从上往下拍擦,腋窝、腹股沟处体表大动脉和血管丰富的地方都要擦到,但应避免胸口、腹部和脚底等部位,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医师解析:

酒精擦拭是常见的西医降温法,由酒精的挥发散热效果,降低体表温度,达到退烧的目的。但周宗翰中医师表示,虽然酒精擦浴法可缓解不适、感觉舒服,但效果通常不太好,且散热后稍不注意,风邪会再透过舒张的毛细孔侵入体内,导致反复性发烧。

偏方4冰枕退烧法

国人最常用的居家退烧法,就是睡冰枕退烧。把小块冰块和适量水分装入冰袋中,绑紧袋口后用毛巾或布包裹,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待冰块融化再重新更换。

医师解析:

周宗翰中医师表示,此种冷却退烧的方法与酒精擦浴的原理类似,但风险比酒精更高,因低温的冰枕直接作用于脑部,枕太久(5至10分钟以上,通常不建议持续冰枕超过30分钟)会让脑部血液循环变差,减损免疫能力,体内细菌暂时因低温而失去活动力,出现假退烧的现象。

可怕的是,冰枕过后,体温慢慢回升,体内细菌复活甚至更猖狂,反而会导致反覆性“发低烧”,也就是发烧温度维持在37.5至38℃左右,身体有微微出汗、热感和疲倦的症状。高烧,指的是体温达39℃以上,此时应立即就医检查和治疗。

“捂汗”退热要不得!给孩子退烧避开四误区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尚好,温度在38.5℃以下且有下降趋势,就不必太过担心。

发烧多数时候是身体调动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过程,普通的发烧通常不会损伤孩子的大脑。相反,如果用过激的方式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

医学指导/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郭素华副主任医师

宝宝一发烧,很多家长就非常紧张,老担心会烧坏宝宝的脑子。于是,捂厚衣被、敷湿毛巾、贴退热贴……各种能想到的招儿都齐上阵,恨不得马上就将宝宝的体温降下来。有些家长甚至在体温不到38.5℃就急着给孩子喂退烧药,医院急诊直接要求医生给孩子打退烧针,巴不得能达到立竿见影的退烧效果。

对此,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郭素华提醒说,发烧多数时候是身体调动免疫系统对抗病毒的过程。在这个对抗的过程中,处理得当,孩子的免疫力也能得到增强。普通的发烧通常是不会损伤孩子大脑的,相反,如果采用过激的方式来退烧,反而不利于孩子的健康。以下四大误区,家长在给孩子退烧时要尽量避免。

文/记者翁淑贤通讯员林惠芳

误区一

里三层外三层“捂汗”退热

“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不少家长遇到孩子发烧都会用“捂”这一招,一些人觉得孩子发烧同时还会伴有怕冷,因此拼命给孩子穿多点、盖多点,里三层、外三层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

专家点评:

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孩子发烧时,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将孩子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易处于缺氧状态,令宝宝身体更吃不消。

正确做法:

当孩子发烧时,衣服不要穿得太紧太多、被子也不要盖得太多太严,以保证其身体能充分散热;与此同时,也要注意适当为宝宝手脚保暖。

误区二

不能洗澡,只能冷水擦身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就不能洗澡,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发烧需要散热,用冷水擦身可以帮助降温。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专家点评:

如果孩子发烧温度在38.5℃以下,精神还好,洗温水澡不但可助清洁皮肤、避免汗腺阻塞,也有助孩子身体散热。如果孩子高烧38.5℃以上,甚至伴有寒颤、肢体发凉等,则不宜洗澡。

正确做法:

宝宝体温在38.5℃以下,精神还好,可洗温水澡助身体散热。关键是洗澡方法要得当,特别要注意调节好室温(最好在25℃左右),水温可比体温低一两度,洗澡时间不要太长。如果不便洗澡,用温水擦身也行。但无论是用温水洗浴或擦身,都要注意避风,随后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

一发烧就马上喂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如果吃药后效果不明显,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巴不得马上就能能退烧。

专家点评:

其实这样做也不妥。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建议还是以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考虑吃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最好选用有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

正确做法:

若服用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明显下降,也不要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一般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再服一次退烧药。同时要注意给孩子补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

发高烧要看医生后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即使孩子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还是不积极采取措施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再由医生处理。

专家点评:

有些孩子已经发高烧了,父母在家不处医院赶,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时孩子已烧得迷迷糊糊。对于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因此,在未见到医生之前也一定要积极给孩子降温。

正确做法:

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在家就应该用物理降温方式甚至喂退烧药积极给孩子降温。

总之,孩子在发烧时,家长应该多







































白癜风图
小孩得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sqf.com/yjzl/5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