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新闻网丨这辈子,有她,真好
金华新闻客户端11月26日消息金华日报记者季俊磊/文通讯员张倩倩/摄
年7月1日,浦江县檀溪镇会龙村村民陈华定突然晕厥,家里的顶梁柱倒了。紧急送医、手术,他的命从死神手中抢回,但是只能依靠轮椅度日。好在,这一家人是坚强的。陈华定的妻子周珍莉6年来一直在陪着他复健,甚至还在家里“打造”了一个小型的康复训练器械。“如果没有她,我想,这辈子只能躺在床上了。”陈华定如今已经能在妻子的搀扶下缓慢行走。他说,这一生能遇到她,是上天的恩赐。
大难临头患难与共
记者见到周珍莉时,她正在帮丈夫做抬腿动作,这是陈华定每天上午的必修课。今年55岁的周珍莉头发已经发白,脸上皱纹很深,身材有些偏瘦。“这几年,我瘦了20多斤,但是力气变大了。”周珍莉笑着说,能看到丈夫一点一点好起来,再苦再累都值得。
周珍莉和丈夫原本靠卖菜为生,每天拉着三轮车走街串巷,维系着不怎么富裕的家庭。年7月1日下午,夫妻俩卖菜回到家,吃过午餐,陈华定觉得身子不适,就上楼休息。两小时后,有人来家中买菜,周珍莉上楼去找零钱,发现陈华定已经倒在地板上。
“我当时怎么喊他都没反应,心一慌,眼泪就流下来了。”陈华定体重有90公斤,周珍莉怎么都搬不动,急得大声呼救。邻居听到,马上来了,大伙合力将陈华医院。
医生检查后告诉她:“是突发性脑出血,需要马上手术,但成功率不高。”那时,女儿在外工作,儿子刚读高中,怎么办?周珍莉坚强地点了点头。“他的命救了回来,但在重症监护室住了一个多月才醒来。”那段时间,周珍莉晚上睡在重症监护室外面,探视时就到病床边拼命喊丈夫的名字,和他讲年轻时的往事,希望丈夫早日醒来。她说,既然是夫妻,就应该患难与共。
陈华定醒来的那一刻,周珍莉哭了。“你终于熬过来了,如果你走了,我该怎么办?”那一刻,她在丈夫的床前“抱怨”,原本坚强的她崩溃了。这场病后,陈华定的身体左侧麻木,再也走不利索了,连坐起来都困难。当时,周珍莉只说了一句:“我会陪着你,帮你一点点好起来。”
悉心照顾守望明天
医院康复科住了1年零7个月,周珍莉一直陪着他,卖菜营生搁置了。“刚开始,他只能躺在床上,身边根本离不开人。”为了让陈华定坐起来,周珍莉常常拿一根绳子将自己和丈夫绑在一起,引导丈夫坐,她身材瘦小,好几次被丈夫拉倒在地。好在,慢慢地,丈夫能坐起来了。
出院后,周珍莉为丈夫制定了一张训练表:一天两次走路训练,一日三餐饭前手部训练,睡前高抬腿训练……村中间有块晒谷场,就是陈华定日常训练之地。每次,周珍莉都会带着陈华定沿着晒谷场周边行走,常人只要几分钟的路程,他们需要走上一个多小时。
“吃不吃得消?”“吃得消。”“快不快?”“没事儿。”短短几句对话,是周珍莉和丈夫之间每天最多的交流。会龙村妇联主席陈丽英曾多次目睹这样的场景。“陈华定移动的步幅很小,每次只有几厘米,周珍莉从来没怨言,就默默地扶着他走了6年。下雨天,她就扶着丈夫在家里来回走,一天都没断过。”陈丽英说,周珍莉还为丈夫自制了复健器材,她悉心照顾丈夫的事迹让村民感动。
记者看到,陈华定的床前挂着一根麻绳,顶部装有滑轮,底部栓着两个把手,那是他日常训练手臂用的。他握住其中一个把手,另一个把手由周珍莉来拉扯绳子,帮助他进行锻炼。家里的凳子也是复健工具,周珍莉从矮凳到高凳,辅助丈夫进行压腿训练。邻居陈中珍说:“我每天都能看到周珍莉陪丈夫训练,不到晚上10点基本上不熄灯。”
“有时候,他看到自己恢复得慢,会发脾气,甚至想放弃,但我不能放弃。”周珍莉说,既然结婚时承诺要携手过一生,那么这辈子都不会放开他的手。令人高兴的是,周珍莉的付出换来了奇迹。如今,陈华定的四肢已经逐渐恢复活动能力,两只手已经可以轻松举过头顶。
记者问陈华定:“您有什么话想对老婆说?”
陈华定沉默许久,流下了眼泪:只说了一句:“这辈子,有她,真好!”
来源:金华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上一篇文章: 镰仓十番棋第一局细节回顾有珍贵图片呈现
- 下一篇文章: 重视卵圆孔未闭,预防心源性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