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十二助人行为怎样才会产生更多助人
助人行为,特指那些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就是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的对他人群体或社会有益的行为,他主要分享行为、捐献行为、合作行为,还有我们的助人行为、安慰行为等等。我们回来说,助人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背后的动机也都有,所以根据助人行为的动机不同。我们把它称为利他行为那一类助人行为,具有个人意图,这些人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进行着帮助他人的行为。所以现在你就明白了亲社会行为,助人行为和利他行为三者之间是一个包含的关系。我们再次回到助人行为上来,助人行为的引发和产生,并不仅仅受到旁观者人数的影响,其实它有一个相当复杂的连续过程,通常我们称之为助人五步走。第一步叫觉察,也就意味着,个体必须注意到有某些事件正在发生,比如说你会发现那边有很多人,你注意到这点,如果你匆匆赶路根本没有看到,那就没有过程的觉察;第二,解释,也就是说当我们注意到有某些事情正在发生之后,你还得把这个事情当成一个紧急情况来加以解释,如果那帮人混在一起玩游戏啊,显然这不是一个机会,可如果真的是有人躺在那儿需要帮助,那你就会把它解释为一个需要帮助的情景。第三,责任,也就是说你要考察当时的情景,然后去判断你是否有责任来帮助这些人,如果你发现这个求助者是一个孩子,而他父亲就在旁边,相反,如果这是一个老人家,而他周边没有任何一个亲人,甚至也没有任何一个人帮到她,那么你也该出手了。当你觉得你应该提供帮助的时候,就进入了第四个阶段叫能力,其实很简单,就是这时候你要判断一下你有没有能力帮到他,何种形式?假如这是一个昏迷的病人,或者是一个突然晕厥的病人,这时候如果你会心肺复苏术的话,那你显然可以提供一些帮助,可是如果你不会呢,你或许也只能在一旁观看,做一些我打电话啦之类的其他帮助行为。当你发现你有责任帮他,又有能力帮他之后才能进入第5步,正式实施你的助人行为。讲完这个之后呢,我们不如回顾一下,那就是在佛山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当时这个孩子被车连续两次撞倒在路边,有18个人从她身边经过,没有一个人提供帮助,于是在此之后各大媒体都爆出了这18个冷漠的人种种行为,所以我把它称为十八罗汉。但是这18个人真的都有过错吗?难道他们真的都是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人。事实上是,如果你回看当时的视频资料,你就会发现当时小悦悦第1次被车撞之后呢,倒在路上并没有明显的外伤,由于刚刚下过雨路上比较湿滑,所以当她躺在的时候呢,那个情景并不是一个非常清晰的需要帮助的情景,换句话说前面那些人走过那个路面的时候,也许并没有注意到小悦悦需要帮助。所以,不要急于去说这些人有什么道德的问题,你真的会发现他们可能连觉察都没有,又谈何后面的所谓的解释责任能力和行动呢,所以助人步骤不是一不帮或者不帮这么简单,其实有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也不要急于去说一个人好或者不好,因为你并不知道当时究竟发生了什么。我们回来再看看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到底是什么东西会决定激发或者影响我们参与助人行为,助人行为发生时的情境因素。首先来看自然环境,天气好,温度适宜的时候呢,助人行为就会多,因为天气好,温度适宜,你的心情也好,同时呢,要付出这个代价呢,也小一点,相反天气不好,什么雷电交加的时候就会减少,因为心情可能不好的,同时也要帮助一个人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就更大了。社会环境,在某些文化当中我们都提倡,只有你帮助了别人才会帮你。比如说在乡村你得到帮助的可能性就远远的高于城市,因为乡村是熟人社会,相互都比较熟悉的安全感比较高,相反在城市里面由于相互比较陌生,安全感比较低,所以他可能不太会提供给你帮助。第二,榜样,很多人在围观,这个时候只要有一个上前提供了帮助,就会有其他人也上前提供帮助。所以责任分散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口就在于榜样的存在。第三,就是情境的匆忙程度,越匆忙他对身边需要帮助人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它往往会增加人们助人的代价。最后一个,我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助人技能,当你想帮别人有这个意愿,可是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往往会非常的无助和无力,非常的无助,因此呢,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掌握一些更多的助人技巧,当别人真正需要的时候,你就有可能更多的提供帮助。影响行为的因素是那么的复杂和丰富,所以当再次遇到类似情况时,可不要像一些媒体一样,除了责备人们的冷漠之外,根本无所作为。面对需要帮助的人或者事,除了冷冷的旁观,你可以做到,还有很多。课程内容来源于南京大学陈昌凯
- 上一篇文章: 过午不食真的是养生的行为吗女子过午不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