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后,会面临更大风险专家
截至2月25日24时,据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现有确诊病例例(其中重症病例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现有疑似病例例。累计追踪到密切接触者人,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人。(来源:国家卫健委)
通过新闻报道了解到,死亡病例、危重症病例中,有一部分则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的人群。
那么,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新冠病毒,是否会面临更大风险?
新冠病毒肆虐,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自我防护,有哪些特殊注意事项?
出现哪些情况,医院就诊?
“战‘疫’——健康生活行动”联盟专家,仁济心脏中心副主任、中国胸痛中心认证专家、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刘剑雄教授」,为大家深度解答。
心血管疾病患者感染会面临更大风险?
高死亡风险几率增大!
刘剑雄教授表示,新型冠状病毒的感染,目前主要还是通过呼吸道传播,导致肺部的感染。而肺部的感染是导致心血管系统疾病加重的一个常见原因,不仅是新型冠状病毒,其他的病毒也是如此。
除了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肺炎以外,实际上一旦罹患病毒感染,有病毒血症时,病毒侵袭的脏器不只是我们的肺部,还包括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脏器,都会出现功能的减退、异常。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来说,没有感染新冠病毒时,实际上身体已经是不健康的状态,只是不影响工作、生活。可以理解为健康状况通过药物等方法控制,处于一个脆弱的平衡状态。
“因此,心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有心衰的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出现危重病例、重病例以及高死亡风险病例的几率会更大。”刘剑雄教授表示。
所以,已经罹患了心血管疾病、慢性疾病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有明确冠心病、有明确心瓣膜病合并心衰、长期反复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等患者,更要严格做好防控,避免和新冠病毒接触。
心血管疾病、慢病患者
疫情期间,防护做好这4点!
刘剑雄教授强调,心血管疾病、慢病患者在预防新冠病毒的过程中,有一些特殊的注意事项,主要分为以下4个方面:
01
易消化、好营养,合理膳食
一日三餐尽量在家里解决,保证食物绝对干净。三大营养要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适量脂肪)合理摄入,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喝水,不主张全素食的饮食方式。
“过期、变质、可能变质、生食、半熟食等,都是不建议食用的。当然,还有野生动物,是一定不允许食用的。”刘剑雄教授强调,日常做好饮食管理,身体健康就会维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保持机体的免疫力。即便有可能接触到新冠病毒,发病的几率会减少。
02
规律的生活作息
保证睡眠充足,不熬夜。疫情期间,不与平常的作息有太大改变,不参与聚集性活动,最好是居家防范,将接触新冠病毒的几率降到最低。
03
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疫情期间,居家隔离,人与人之间的社交活动减少,特别是对于独居老人来说,儿女的探视时间减少,老人的孤独、焦虑以及对疫情的恐惧,会加重精神压力,应多加注意这一点。
刘剑雄教授强调:面对疫情大家不必恐慌,居家隔离时严格做好防护,不用太过焦虑。有娱乐愿望时,可以使用手机等聊天工具,与家人、朋友多联系,缓解压力,放宽心态。
04
坚持服药
“疫情期间,医院,但不意味着可以自行停药,一定要遵医嘱坚持服药,避免紧急情况发生。”刘剑雄教授表示。
疫情期间,对于需要长期服药、随访的患者,成都也有相应的政策,医院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进行保证。
“以前是急诊3天用药、平诊7天用药、慢病2周~4周用药。现在特殊时期,对于病情稳定且需长期服药的患者,可以一次性开具3个月的药量,医院的频率,保护易感人群。”刘剑雄教授介绍到。
疫情期间,出现这4类情况
医院,不能拖!
虽然疫情医院的次数,但在心血管疾病方面,如果出现了以下4类情况,需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医院进行紧急救护。
1、急性心梗。出现持续胸痛,含化硝酸甘油没有明显缓解,甚至伴有大汗、气紧。
2、高血压。血压升高超过,自行服药无效,合并恶心、呕吐、头疼,思维异常。
3、心衰。各种心脏病合并了心率衰竭,患者晚上睡觉无法平卧,短期内双下肢水肿,无小便,自行服药不能缓解症状。
4、突发心率失常、昏倒或晕厥。
“除了上面的紧急状况、急危重症外,瓣膜置换、房颤消融以及可以延迟的起搏器植入等手术,都可以在疫情结束后,择期进行治疗。”刘剑雄教授介绍到。
那么,患者在家时,如何判断是否医院就诊呢?
刘剑雄教授讲到:“现在的互联网很发达,疫情期间,医院都开通了网上门诊,大家可以通过网络问诊等方式咨询相关医生,获得解答。”
成都商报四川名医联动川内权威医学专家,发起了“战‘疫’——健康生活行动”主题活动,邀请来自呼吸、感染、心理以及营养运动等专业领域的大牛专家,联手为当下最需要权威“战疫”科普知识的每一个人,提供及时、专业的防疫科普知识。
每位专家都亲身出镜,亲口分享,用最精炼的语言辟谣和指导,教大家如何在疫情中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一起共克时艰。
点击播放下方视频
收看刘剑雄教授的权威科普!
本文为「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原创,未经授权禁止全文或部分转载。如需授权请联系:()
- 上一篇文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心肌损伤的临床管理专
- 下一篇文章: 专家谈如何防治ldquo多巴胺受体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