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临床执业医师精神神经系统复习要点
癫痫
癫痫是由神经元突然、反复异常放电所致的一种大脑短暂的功能失调性慢性疾病,具有突然发生、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上可有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意识、行为和自主神经等障碍。
(一)病因
1.原发性癫痫:病因不明;
2.继发性癫痫:先天性疾病,外伤,感染,颅内肿瘤,脑血管病,变性疾病,营养代谢性疾病,毒物,全身性系统性疾病。
(二)临床表现
1.全面性发作以发作时伴有意识障碍或以意识障碍为首发症状,神经元痫性放电起源于双侧大脑半球。有两种主要类型:
(1)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癫痫大发作)最常见。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跌倒、全身性强直后伴有抽搐。可分为先兆期、强直期、阵挛期、惊厥后期。一次发作持续30min以上伴意识丧失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2)失神发作(癫痫小发作)儿童多见。表现为无先兆和局部症状而意识短暂中断,病人停止正进行的活动,呼之不应,持物落地,两眼瞪视不动,约3~15s,事后对发作无记忆,每日可发作数次或数十次。脑电图发作时呈双侧对称3周/s的棘-慢波或多棘-慢波。
2.单纯部分发作为症状性癫痫,常有脑外伤、产伤、脑炎、脑瘤等脑器质病变。
(1)部分运动性发作(Jackson癫痫)最常见。表现为局部肢体,如一侧口角、眼睑或手指和足趾抽动,可波及一侧面部和/或一侧肢体抽搐。意识清楚。病灶一般在对侧大脑半球的中央前回。
(2)复杂部分发作(自动症)先出现精神或特殊感觉症状,如错觉、幻觉等,有意识障碍并做出一些表面上似有目的的动作,如吸吮、搓手、脱衣、游走等,发作后意识清楚时无法回忆。病灶多在颞叶。脑电图示一侧或两侧颞区慢波,杂有棘波或尖波。
3.辅助检查
(1)脑电图最常用,但必须结合临床发作才能诊断。40%~50%癫痫病人在发作间歇期的首次脑电图检查可见痫样放电,结合多种诱发方法或24h脑电监测有利于提高检出率。
(2)影像学检查CT、MRI、动脉血管造影有助于发现脑结构性异常或损害,确定病因和致病灶。
(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有①发病突然,间歇性发作。②多伴意识障碍、全身或局限性抽搐,发作后对发病过程无记忆。③发作不分场合,可有自伤,尿失禁,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醒后头痛、肌痛等。④脑电图可有异常改变,特别是失神发作。⑤CT或MRI可明确继发性癫痫病因。
2.鉴别诊断
(1)癔病性抽搐多与情绪波动有关,一般不会有自伤和尿失禁,暗示治疗可终止发作。
(2)晕厥为脑灌注突然降低,缺氧所致意识瞬时丧失。多有明显诱因,与癫痫发作相比,摔倒时较缓慢,抽搐多发生于意识丧失10s以后,持续时间短。
(四)治疗与预防
1.病因治疗癫痫是可治性疾病,多数预后好。如脑瘤或血管畸形,精确定位及合理选择手术后约80%患者治愈。
2.一般处理癫痫者应注意饮食富有营养,易消化,禁用烟酒及浓茶等刺激性物品,合理安排生活和工作,避免驾驶、高空、高热作业,尽量避免在机器旁、水旁、火旁工作。
3.发作期症状控制
(1)按类型处理①强直—阵挛发作:可选用苯妥英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②失神发作:可选乙琥胺或丙戊酸钠。③部分运动性发作:可选苯妥英钠、卡马西平或扑米酮。④复杂部分发作:可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苯巴比妥或丙戊酸钠。
(2)用药注意事项①提倡单药治疗,小剂量开始递增,切勿滥用,如达到一定用量仍无有效可合并使用或换用第二种药物。②不可盲目加大药物剂量。除非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减量或停药,以免诱发癫痫持续状态。③癫痫控制发作后必须坚持长期服用,强制—阵挛发作至少用3年,失神发作至少用6个月。
4.癫痫持续状态的治疗
(1)药物从速控制发作①安定注射液:成人及儿童各型持续状态首选,单次最大剂量不超过20mg。②苯妥英钠:缓慢静注,可迅速通过血脑屏障,有心功不全、心律失常、冠心病及高龄者慎用和不用。③异戊巴比妥:静脉注射,如有呼吸抑制应即终止用药。④10%水合氯醛:保留灌肠。⑤利多卡因:用于安定静注无效者,心脏传导阻滞及心动过缓者慎用。
(2)对症处理①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必要时作气管切开。②有牙关紧闭者应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③防治脑水肿,颅压高时可用20%甘露醇。④控制感染或预防性应用抗生素。⑤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纠正发作引起的代谢紊乱,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给予营养支持治疗。
心境障碍
一、概述
心境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障碍,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或心境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以情感高涨或低落为主要的,基本的或原发的症状伴有相应的认知和行为改变,病情轻重不一。
类型包括双相障碍,躁狂症和抑郁症等。
二、抑郁症
(一)概述
抑郁症以显著持久的心境低落、思维迟缓、意志活动减退和躯体症状为特征,多为反复发作性病程。
(二)临床表现
1.心境低落①典型表现:忧郁悲观和无趣感。严重者出现自杀行为。②发作规律:典型病例的抑郁心境具有晨重夜轻的节律特点。③患者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降低,严重时出现罪恶妄想。④部分患者可出现内容与低落的心境有联系的幻听。
2.思维迟缓主要有:①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②言语减少,语速慢,语音低。
3.意志活动减退主要有:①患者自感精力下降,很容易疲乏。②生活被动:最严重时发展为不语、不动、不食的木僵状态,称为“抑郁性木僵”。
4.躯体症状主要有:①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早醒,醒后不能再入睡,具有诊断意义。②其他:食欲减退、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乏力等。
(三)诊断标准
1.显著的心境低落,同时至少有以下症状中的4项:①无趣感;②精力减退或疲乏感;③活动减少或木僵;④自责;⑤思维迟缓;⑥反复的自杀念头或行为;⑦睡眠障碍;⑧食欲减退或体重明显减轻;⑨性欲减退。有的人可出现精神运动性激越。
2.严重程度标准判断依据:①是否妨碍工作、学习、生活或社交。②是否有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③是否主动要求治疗。
3.病程:病程至少2年,正常间歇期最长不超过两月。
(四)鉴别诊断
主要鉴别①情感性精神障碍抑郁发作:无明显心理社会因素而起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②神经衰弱:以兴奋与易疲乏为特征。③精神分裂症:特殊的思维障碍、幻觉和妄想为特征。④焦虑症:鉴别困难,参考焦虑、抑郁量表的测试结果来鉴别。
(五)治疗原则
1.心理治疗引导患者谈出致病因素,同时作亲属的工作。
2.药物治疗主要用抗抑郁剂,用量不宜过大,如阿米替林、多虑平、麦普替林、氟西汀(百忧解)、帕罗西汀、舍曲林等。
3.电抽搐治疗适应证:有严重自杀企图者、抗抑郁药物治疗无效者。电抽搐治疗后仍需要药物维持治疗。
4.预防复发经药物治疗临床缓解的患者,药物维持治疗时间需6个月以上。
神经病及癔症
一、神经症概念
神经症,旧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组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强迫、疑病症状或神经衰弱症状的精神障碍。
(一)神经症的共同特征
1.起病常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2.病前常有一定的人格基础;
3.症状没有相应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4.社会现实检验能力未受损害,社会功能相对完好;
5.一般没有明显或持续的精神病性症状;
6.一般自知力完整,有求治要求。
(二)神经症的分类
1.恐惧症:包括场所恐惧症、社交焦虑症、特定的恐惧症;
2.焦虑症:包括惊恐障碍、广泛性焦虑;
3.强迫症;
4.躯体形式障碍:包括躯体化障碍、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和持续性躯体形式疼痛障碍。
5.神经衰弱;
6.其他待分类的神经症。
(三)神经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症状标准:至少有下列1项:恐惧、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焦虑、躯体形式症状、躯体化症状、疑病症状、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或无法摆脱的精神痛苦,促使其主动求医;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另有规定;
(4)排除标准: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精神活性物质与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各种精神病性障碍等。
2.鉴别诊断:常需排除精神疾病和一些躯体疾病。
(四)神经症的治疗原则
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的联用是治疗神经症的最佳办法。
二、焦虑症
(一)临床表现
1.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状态,是焦虑症状较长时间存在的情况。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感到担心、紧张和害怕,可有易激惹,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运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睡眠障碍等。
2.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是一种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焦虑、恐惧、濒死体验或失控感,症状在发病后约十分钟达高峰,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一小时。表现为难以自控的惊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运动不安等。
(二)治疗
1.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
2.心理治疗。
三、强迫症
(一)概念
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强迫症状是指以意识中的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并存的情况,病人对这种矛盾的情况认识清楚,并感到非常的痛苦,但无法摆脱。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二)临床表现
1.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观念;
2.强迫动作和行为:包括强迫性洗涤、强迫性检查、强迫性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
(三)诊断
1.符合神经症的描述性定义所述共同特点;
2.以上至少一项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
3.患者对强迫症状感到苦恼;
4.强迫症状影响上学、生活和工作。
(四)治疗原则
理想的治疗模式是对患者同时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四、癔症
(一)概述
癔症因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发病,以短暂的精神障碍和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暗示治疗有效。女性多见。
(二)转换(分离)性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精神症状①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病,以歇斯底里地尽情发泄为特征。在多人围观时发作尤甚。②意识障碍:可表现意识朦胧、昏睡状态、神游症等。③附体体验:如鬼神附体,多与迷信有关,属于朦胧状态。
2.躯体症状
(1)运动障碍①癔症性抽搐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之一,无意识障碍。发作多富有强烈的表演色彩,受周围人群言语影响而改变。②癔症性瘫痪: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体征。瘫痪肢体可随暗示而恢复功能。③其他运动障碍:癔症性失语、失音症。
(2)感觉障碍①与神经分布部位不符的肢体麻木和感觉过敏。②咽喉部梗阻感、突然失明、耳聋等。③随暗示感觉障碍的部位会改变或消失。④客观检查无器质性疾病证据。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①癔症性呕吐:食后即吐,无恶心,发作时连续不断,但患者并无痛苦感。②癔症性呼吸困难:无缺氧、发绀,可有过度通气。③其他:种类多,如厌食、尿频、尿潴留、心动过速、阵发性腹痛等。
(三)转换(分离)性障碍的鉴别诊断
主要与癫痫大发作鉴别。癫痫大发作特点有:①发病不分场合,发作时意识丧失呈昏迷状。②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呈有规律的先强直性后阵挛性抽搐。③可咬破唇舌和跌伤,有大小便失禁。④对暗示无作用,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5~6min。⑤脑电图有异常改变。
(四)处理原则
1.心理治疗治疗该病的首要方法,要关心、同情病人,做好心理疏导。
2.暗示疗法常用于消除癔症躯体症状。
3.药物治疗配合暗示疗法,用于癔症精神发作、抽搐发作,用氯丙嗪或地西泮肌注或静脉推注。
4.预防发作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赖配合,防止精神刺激。
心理生理障碍
一、概述
心理生理障碍是指以与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原因,以生理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疾病。病因主要是多种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心理因素,如情绪、行为方式等导致人体生理健康的损伤。临床上主要包括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和性功能障碍。
二、睡眠障碍
(一)概念
指个体由于受心理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或由于各种精神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躯体疾病的影响,或由于各种精神活性物质的影响所产生的睡眠启动和维持障碍(失眠)、过度睡眠障碍(嗜睡)、24小时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中异常活动和行为(睡行症、夜惊、梦魇)的总称。
(二)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常见睡眠障碍
临床表现
诊断
治疗原则
失眠症
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睡后易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不适或疲乏、白天思睡、虽入睡但缺乏睡眠感等。
1.主拆是入睡困难,难以维持睡眠或睡眠质量差;
2.这种睡眠紊乱每周至少发生三次并持续1个月以上;
3.日夜专注于失眠,过分担心失眠的后果;
4.睡眠量和质的不满意引起了明显的苦恼或影响了社会及职业功能。
药物治疗(苯二氮卓类,如地西泮等、非苯二氮卓类,如吡唑坦、佐匹克隆、扎来普隆等;
非药物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睡眠行为矫正治疗、松弛治疗、工作娱乐治疗等。
夜惊
反复发作从睡眠中突然醒来,伴惊叫、哭喊、惊恐表情和动作。可伴恐怖幻觉
上述症状+伴有强烈的焦虑躯体运动及自主神经兴奋症状+排除器质性疾病。
生活有规律,睡前放松,必要时小剂量应用苯二氮卓类药物。
梦魇
睡眠中突然从噩梦中醒来,醒后有焦虑、惊恐体验,有恐怖体验的记忆。
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确诊
偶尔发生不需处理;发作频繁者对因处理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以思维、情感、行为不协调,精神活动与现实脱离为特征,无意识智能障碍。
(一)主要临床表现及分型
1.临床表现
(1)精神症状①联想障碍:最具特征性。包括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有思维松弛、词的杂拌、思维涌现、语词新作等。②情感淡漠、情感不协调,如情感倒错等。③意志活动减退或缺乏。④其他常见症状:幻觉、妄想和紧张症候群。
(2)自知力一般均受损害。
2.临床分型
(1)单纯型①较少见,多在青少年时期发病。②起病缓慢,持续进行,病情自动缓解者少。③早期出现类似神经衰弱症状,故早期不易发现。④治疗效果较差。
(2)青春型①较常见,起病较急,发病发展较快。②主要症状是思维内容离奇,情感喜怒无常。③及时治疗,效果较好。
(3)紧张型①少见。②起病较快,多在青、壮年发病。③以木僵状态多见。④可自动缓解,治疗效果较好。
(4)偏执型(妄想型)①发病人数多,多在青壮年或中年发病。②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发展为妄想。③治疗效果好。
(5)未定型:有的患者同时具有上述各型中的部分症状,故难以分型。
(二)诊断标准
①具有较特征性的思维和知觉障碍,情感不协调、平淡以及意志活动缺乏症状。②病程有缓慢发展迁延的趋势。③无特殊阳性体征,绝大多数病人没有意识及智能障碍。
(三)抗精神病药物的应用原则
1.急性期系统药物治疗①一般疗程2~3个月。②常用药物:氯丙嗪,氟哌啶醇或非典型精神病药氯氮平等。③疗效:对控制兴奋躁动、幻觉、妄想等治疗效果较好。
2.继续和维持治疗①急性期控制后,继续治疗一个月左右。②维持治疗:第一次发作后,用药物维持治疗两年。第二次发作,药物维持时间更长,药物应逐渐减量。
3.合并治疗①尽可能使用一种抗精神病药物。②长期使用神经阻滞剂,注意可能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
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一)概念
是一组由脑变性、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创伤、颅内肿瘤或癫痫等器质性因素直接损害脑部所致的精神障碍。可表现为意识障碍、智能障碍、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神经症样表现和行为障碍。
(二)常见脑器质性综合征、处理原则
急性脑综合征和慢性脑综合征。
去除病因,治疗原发脑病,精神症状对症处理。
(三)阿尔茨海默病的常见精神症状
人格改变、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精神病性症状、伴随的神经系统症状等。
(四)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精神症状
意识障碍,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行为障碍,记忆障碍和智能障碍。
强迫症
(一)概念
是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强迫症状是指以意识中的强迫与反强迫同时并存的情况,病人对这种矛盾的情况认识清楚,并感到非常的痛苦,但无法摆脱。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二)临床表现
1.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性怀疑、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对立观念;
2.强迫动作和行为:包括强迫性洗涤、强迫性检查、强迫性计数、强迫性仪式动作。
(三)诊断
1.符合神经症的描述性定义所述共同特点;
2.以上至少一项症状持续三个月以上;
3.患者对强迫症状感到苦恼;
4.强迫症状影响上学、生活和工作。
(四)治疗原则
理想的治疗模式是对患者同时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癔症
(一)概述
癔症因精神刺激或不良暗示发病,以短暂的精神障碍和神经功能紊乱为特征,没有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暗示治疗有效。女性多见。
(二)转换(分离)性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
1.精神症状①情感爆发:常在精神刺激后突然发病,以歇斯底里地尽情发泄为特征。在多人围观时发作尤甚。②意识障碍:可表现意识朦胧、昏睡状态、神游症等。③附体体验:如鬼神附体,多与迷信有关,属于朦胧状态。
2.躯体症状
(1)运动障碍①癔症性抽搐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形式之一,无意识障碍。发作多富有强烈的表演色彩,受周围人群言语影响而改变。②癔症性瘫痪:客观检查不符合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体征。瘫痪肢体可随暗示而恢复功能。③其他运动障碍:癔症性失语、失音症。
(2)感觉障碍①与神经分布部位不符的肢体麻木和感觉过敏。②咽喉部梗阻感、突然失明、耳聋等。③随暗示感觉障碍的部位会改变或消失。④客观检查无器质性疾病证据。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①癔症性呕吐:食后即吐,无恶心,发作时连续不断,但患者并无痛苦感。②癔症性呼吸困难:无缺氧、发绀,可有过度通气。③其他:种类多,如厌食、尿频、尿潴留、心动过速、阵发性腹痛等。
(三)转换(分离)性障碍的鉴别诊断
主要与癫痫大发作鉴别。癫痫大发作特点有:①发病不分场合,发作时意识丧失呈昏迷状。②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四肢呈有规律的先强直性后阵挛性抽搐。③可咬破唇舌和跌伤,有大小便失禁。④对暗示无作用,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5~6min。⑤脑电图有异常改变。
(四)处理原则
1.心理治疗治疗该病的首要方法,要关心、同情病人,做好心理疏导。
2.暗示疗法常用于消除癔症躯体症状。
3.药物治疗配合暗示疗法,用于癔症精神发作、抽搐发作,用氯丙嗪或地西泮肌注或静脉推注。
4.预防发作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赖配合,防止精神刺激。
焦虑症
(一)临床表现
1.广泛性焦虑:又称慢性焦虑状态,是焦虑症状较长时间存在的情况。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感到担心、紧张和害怕,可有易激惹,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表现、运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不好、睡眠障碍等。
2.急性焦虑发作:又称惊恐发作。是一种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焦虑、恐惧、濒死体验或失控感,症状在发病后约十分钟达高峰,持续时间短,一般不超过一小时。表现为难以自控的惊恐,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运动不安等。
(二)治疗
1.药物治疗:抗焦虑药物,抗抑郁药物和β受体阻滞剂。
2.心理治疗。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16句话接揭秘真实的医护生活......
医院需要安检了,医院没那么容易了!
医院各科室特色蛋糕大全!
版权声明:编辑:医学姐
责编:六六
素材来源:文都教育
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赞赏
长按
- 上一篇文章: 九旬老母被4个儿子气的晕倒在地,可四兄弟
- 下一篇文章: 喝酒同时吃这道菜,男子昏倒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