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医学堂丨质元源致病内因

治白癜风有什么偏方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375991.html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质元(源)致病内因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点下面链接辟谷招生

第七期,道医丹道辟谷养生营招生启告!

人体内的质性物质是气和血两大类,其中的气是属于有质无形的质元,而血则是有质有形的质源。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质元性物质,气为阳,血为阴,气是隐态的,血是显态的。这两大类质元性物质共同构成阴阳,与物元(源)性的组织器官、经络系统,玄源性的生理情志、全息性体系统,共同维系着人体正常生命活动。

气血失常,是概括气和血这两类质元(源)性物质的不足及其各自生理功能的异常,以及气和血互根互用的功能失常等病理变化。在气血这一对阴阳中,气既是动力能量,同时也是营养。

《素问·调经论》说:“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人体的气和血循环于全身内环境,是臓腑、经络等一切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如果气血失常,必然会影响到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而导致疾病的发生。但是,气和血又是臓腑功能活动的产物,因此,臓腑发生病变,不但可引起臓腑本身的气血失常,而且还会影响波及全身的气血,从而引起气或血的病理变化。所以,气血失常的病机,与邪正盛衰、阴阳失调一样,不仅是臓腑、经络等各种病变机理的基础,而且也是分析研究各种临床疾病病机的基础。

一、隐性质元致病内因

传统中医学以“气”(炁)高度概括隐态质元这一生命精华物质,《素问.遗篇·刺法论》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认为正气不足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本原因,这在道医学和传统中医中,是抓住了质元这个中。道医学虽然是以三元中的体元为根本进行研究和论证。但是由于在体元、质元、物元这三元内,质元居中,抓住这个质元,也就是执两用中,以“中气以为和”为本进行研究。道医和传统中医学的病因学高度重视人体的正气,认为阳性体元活力旺盛,正气充沛,内臓功能正常,气血充盈,能够卫外固内,病邪就难以侵入,疾病也就无从发生。修真实践中的得一守一者,常能实现身国内的“不辱以情,天地将自正”(《老子德道经》)。

《素问.评热病论》中说过:“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只有在人体正气相对性地虚弱,而众阴性体元活力过强时,五阴、五贼内乱,开门揖盗,而不能卫外固内,抗邪无力的情况下,邪气才可能乘虚而入,使人体的阴阳出现气机失调,臓腑和经络功能紊乱,体元无力主持气运,导致发生疾病。《灵枢.百病始生》中曾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连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由此可见在疾病的生成中,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主要原因。而主动提升正气,纯化正气,气盈神足,才是人体生命健康之本。

道医学认为身国内的阴性体元和外环境中的阴性体元,主持邪气的产生是发病的主要因素,用“邪气”一词高度概括疾病的内因和外因,是在本质上的以简驭繁。道医和传统中医学重视正气,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不排除邪气对疾病产生的特殊重要作用。邪气是发病的外在条件,在一定的条件下,邪气甚至可能发挥主导作用。例如在高电压、高温、低温、枪弹、毒剂、毒蛇虫咬伤等情况,在道医学范畴中都并不存在偶然性,而是其中存在着因果关系,而因中的体元,则是产生果的导演者。所以,即使一些人虽然正气是旺盛的,也难免被伤害而产生疾病。其次还有疫疠之邪,烈性传染病,正如《素问·遗篇·刺法论》所指出的:“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说明了多种传染病的发生,是一种能量较强大的邪气,对人体能产生强作用力,因而《黄帝内经》中指出应当“避其毒气”,趋吉避凶,进行预防,防止疫疠类传染病的交叉感染和大面积的传播。

正气的盛衰,正邪相争的胜负,决定着疾病的产生和不产生。正邪相争,是指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的斗争,这种正邪的斗争不仅决定着疾病的发生与否,而且还影响着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在正邪的斗争过程中,如果邪气偏胜,正气相对不足时,邪气胜于正气,就会逐步深入扩大,使臓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经络阻滞,气败神伤,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果正能胜邪就不会发病,当邪气侵袭时,正气能立即调动越来抗邪,如果正气强盛,抗邪能力强,那么病邪就难于侵入机体内,或者虽然被侵入,但是短时间内就被阳性体元调动正气及时消除,未能产生病理反应,就不会发病。自然界中实际上广泛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邪气致病因素,但并不是所有接触的人都会发病,这就是正能胜邪的结果。修真养生具有强大的预防和治疗功能,即使被邪气所中,自愈力和恢复期也远远高于普通人。这正是前人洞察了正气在生命中的关键作用,以气为根本环节,重视精炁神三元素的培生和转换,因而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能较全面地预防和治疗各类疾病。

1气的失常

气的失常包括:由于神运欠佳,气的生化不足或耗散太过而导致气的不足,气的某些功能减退,气的运动失常等。前两者多表现为气虚,后者则为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气机失调病理变化。

1

气虚:是指先天元气过量耗损,库储不足,真气生成能力下降,功能失调,臓腑功能衰退,防御抵抗能力下降的病理状态。主要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失养,或者肺脾肾的功能失调而导致气的生成不足。也可因劳倦内伤,久病不富等原因产生。例如:精神萎顿,倦怠,四肢无力,眩晕,自汗,易于感冒等,都是气虚的具体表现。

气和血、津液的关系极为密切,因而在气虚的情况下,必然会影响波及血和津液,导致血和津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迟缓,或无故流失,从而引起血和津液的多种病变。

2

气机失调:神运能力下降,气本身能量不足,品质下降,活力缺乏,必然引起气的升降出入失常,从而产生气滞、气逆、气陷、气闭和气脱等病理性变化。升降出入,是气的基本运动形式,是臓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运动的基本过程。人体臓腑和经络的功能活动,臓腑和经络以及气血阴阳的相互关系,无不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如:肺的呼吸和宣发肃降,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心肾的阴阳相交,水火既济(心火下降,肾水上升),以及肝主升和肺主降等等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都是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正常的具体体现。气的升降出入异常,则能影响臓腑、经络、气血、阴阳等各方面功能的协调平衡。如果气机失调,可以涉及到五臓六腑、表里内外、四肢九窍等各方面的多种病变。气机失调可概括为:气滞,气的流通障碍;气逆,气的上升运动过强或下降运动不及;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或下降力量过强;气闭,气的外出受阻;气脱,气不内守而外脱等,气滞,就是指气机郁滞不畅。主要由于情志内郁,神运无力,或者痰、湿、食积、瘀血等阻滞,影响到气的流动和通畅,形成局部或全身的气机不畅或阻滞,从而导致某些臓腑、经络的生理功能障碍。如果气滞于某一局部,可以引起胀满、疼痛,典型时可引起血瘀、水停,形成瘀血、痰饮等病埋产物。由于肝升肺降、脾升胃降,在调整全身气机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气滞不仅可见于肺气壅滞、肝郁气滞,或脾胃气滞。而且,肺、肝、脾、胃等臓藏腑功能的障碍也能形成气滞。

气逆,指气机的升降失常,臓腑气逆上的病理变化。多由情志所伤,或者饮食寒温不适,或因痰浊阻滞原因所致。气逆最常见于肺、胃和肝等臓腑。如果在肺,则引起肺失肃降,肺气上逆,发为咳逆上气。在胃,则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恶心、呕吐、嗳气、呃逆。在肝,则肝气上逆,发为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而易怒。由于肝为刚臓,主动主升,而又为藏血之臓,因此,在肝气上逆时,甚则可导致血随气逆,或为咯血、吐血,或壅遏清窍而致昏厥。《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逆于上,使人晕厥。”一般地说,气逆于上,以实为主。但也有因虚而气上逆者。如肺虚而失肃降或肾不纳气都可以导致肺气上逆;胃虚失降也能导致胃气上逆。这都是因虚而气逆的病机。

气陷,是气虚病机的一种,以气的无力升举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理状态。机体内臓功能的相对恒定,全赖于气的正常升降出入运动。所以,在气虚而升举力量减弱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某些内臓的下垂,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由于“人受气于谷”,气生化于脾,脾主升,而脾胃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在脾胃气虚时,更易导敛气陷,故气陷常称为中气下陷,中气是脾胃之气的合称。还可伴随腰腹胀满重坠、便意频频,以及短气乏力,语声低微,脉弱无力等症。

气闭和气脱,都是以气的出入异常为主的病理状态,其临床表现多为厥、脱等重症。气闭,大都由于浊邪外阻,或因气郁极甚,甚至气的外出亦为所阻,从而出现突然闭厥的病理状态。例如,接触秽浊之气所致的闭厥,外感热病过程中的热盛闭厥,突然精神创伤所致的昏厥等等,其病机都属于气的外出受阻而导致气闭,气脱,多由于正不敌邪,或正气的持续衰弱,以致气不内守而外脱,或因大出血、大汗等原因,气随血脱或气随津脱而致气脱,从而出现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气脱实际上是各种虚脱病变的主要病机。

2体质与正气的关系

《灵枢·五变》中说:“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五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小骨弱肉者,善病寒热”;“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痛痹”。致病因素外邪的存在是疾病产生的重要先决条件.正气不足或相对不足是疾病产生的内在根据。由于人的体质不同,所以对于外邪也有强弱不同的易感性。一般来说,心智中的阳我丹元如果处于主导地位,则正气较充足。所以精神状态和体质禀赋决定着正气的强弱。《灵枢·寿夭刚柔》说:“人之生出,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说明前圣已经认识到先天禀赋的不同决定着个体差异的存在。禀赋强者常体质比较壮实,因而臓腑功能旺盛,精、气、血、津液充足,其正气充足。体内阴阳体元失衡,阴强阳弱,体质虚弱者,大都伴有臓腑功能减退,精、血、津液不足,其正气也减弱。体质的强弱与先天禀赋,后天的饮食调养和身体锻炼有关。一般说来,禀赋充实的,体质多壮实,要注意后天的养护;禀赋不足的,体质大多较虚弱,但是还要看后天的修身德道,主动改造品和质进行弥补结合后天饮食营养和养生体育锻炼。合理的饮食和必需的营养是保证人体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饮食量的不足,缺少必要的营养,也会影响气血的化生,可以导致体质虚弱。但是如果暴饮暴食,也会损伤脾胃。饮食偏于某类嗜好,就会使体内某些物质偏盛过多,某些物质未能摄入而不足,从而影响正常生理功能,不利于增强体质。修身养生和体育锻炼以及体力劳动,可以使人体的气血畅通,体质增强。但是过度的安逸,也可以使人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退,导致体质虚弱。

3心智素质与正气的关系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过,“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少私寡欲,去妄想断执着,体内的阳性体元就能够强壮而活力允沛,使真气源源不断地获得和生成。如果能时时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sqf.com/yjzd/12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