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辉教授讲中医思维本质
教科书一开始就给我们灌输一种思想,中医学有两大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把整体观念说成是中医的思维,实际上整体观念并非中医所固有。整体是个舶来品。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是个哲学概念。问题的关键是中医不是这种整体观念,它是一种全息思维。
从道的感悟与自然演化可以明白,每个局部都是从整体自然演化的结果,都包含整体的全部信息,每个局部都可以看成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人体每个局部都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局部组成了整体,不是局部和局部的联系,这就是全息思维。人体本身就是宇宙的微缩。人体的每个细胞,都是整体的微缩,这才是中医真正的整体观念。比如寸口脉是人体整体信息的微缩和全息。通过寸口脉,可以反映五脏六腑的信息。头针,耳针等同理。五行,有五行生克制化,五行对应五脏。他不单是心对应火,肝对应木。每一个脏腑本身还有个金木水火土,小到一个细胞,每个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相互之间是个全息的联系,而不是简单的生克。如果用五行生克来理解脏腑关系,那是机械唯物论,是反中医人士批判中医的切入口。这样的思维模型,大家看待人体就是两种结果。举个例子,大树是由种子长出来的,而不是把他看成树叶、树根、树枝的组装。克隆技术就是自然全息律的实证;基因同源性将进一步证明中医全息疗法的正确性。这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整体观念的区别。三阴阳中医理论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如果没有阴阳理论做指导,中医只能作为一个临床经验存在了。中医是理法方药齐备的理论体系。什么是“阴平阳秘”呢?真的是众所周知的阴阳平衡吗?不,“阴阳平衡”是天平思维,是对等、势均力敌的意思,具有绝对性。天枰的两边是平衡的,平衡只讲了阴阳的一个方面,叫阴平。实际上,阴阳是不能平衡的,我们用一个60公斤的人来说,他有30公斤阴,30公斤阳吗?显然不是,人体85%以上是水,还有15%的有形组织,有形属阴,孙一奎创立命门学说,认为人体有5%的阳气。这是阴阳平衡吗?阴平阳秘是中医思维,而阴阳平衡是西方人的思维。我把它比作是杠杆思维、秤杆思维,叫权衡。衡是阴,是秤杆;权的阳,是秤砣。阴阳关系是秤杆和秤砣的关系。衡平不平取决于权的位置,主导权是秤砣。这才是中医真正的思维。我们把阴平阳秘和阴阳平衡的思维放到医学里面来看,完全不同。比如,大家所熟知的血虚、气虚、阴虚、阳虚。西医要补液,输血,补充氨基酸等。而中医养血,生血,益气,滋阴,扶阳,壮阳,回阳。人体的阴阳气血不是补出来的,是人体自身生长出来的,药物是个发动的作用,黄芪不是气,吃了补中益气汤,人体能长出气来,当归不是血,服用四物汤后可以生出血来,附子不是阳,喝了肾气丸、四逆汤可以扶回阳来,熟地不是阴,吃了六味地黄丸可以养出阴来。中医治病依靠的是人体自身,如果人体的阳没有了,你用克附子也回不来,人体只要阳还没有绝,用5克附子就能回阳救逆。以不变应万变,权不变,秤砣不变。天平就不行了,几克东西就用几克砝码。只有很好的理解秤杆思维(中医)(阴平阳秘)和天平思维(西医)(阴阳平衡)的含义,才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发挥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人体自身、自然的调节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药物进入人体只是帮帮忙而已。四辨病论治、辨证论治与对症治疗教科书说中医思维是辨证论治,真的是中医特色吗?历来争论不休。所谓偏方就是专病专方。80年医院遍地,没有一个说是辨证论治的。《内经》治疗黄疸疟疾就是专病专方。《伤寒论》的篇名辩xx病脉证并治、《千金》、《外台》更是如此。因此,中医界长期被一个伪命题充斥,一谈就是辨证论治。中医搞不清自己的特色何谈发展?屠呦呦才是真正解密中医本质的人。《内经》说“治病求本”,辩病论治才是最高境界,这就是为什么不管如何辨证论治也治疗不好“肺痨”的原因所在。辨证论治是中医的,但不单是中医的。辩病论治才是中医的本质,是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贯穿始终的整个全过程。如果古人有一种药能够治疗这个疾病,他绝对不会创造一个方,如果能用一个方,绝对不会创造五个方,一个病如果能用一个药或者一个方治好,那是医学已经能够把控、认识清楚这个病了,如果一个病来了,十八般武艺一起上,什么方法都有效,最后什么方法都治不好,这是人对这个疾病还没有认识清楚,还没有办法解决。如果能解决,就是唯一的方法。所以,我们中医的辨证论治是不得已而求之,是辩病辨不清楚,不知道是什么病,也没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可以彻底拿下,才用辨证论治,证不是本质,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这一条线上面的一个点,是某一时间、空间的一个点的正邪交争态势所表现出来的寒热虚实。通过阻断他的态势来治疗疾病,很多基层医生,不开方,没有理法,没有辨证论治,就是用药治病,对症治疗,疗效也很好。像西医一样,发烧了退烧,疼痛止痛。难道鱼刺卡在你喉咙里面,你要先辨证论治吗?把刺取出来不就好了吗?这才是中医思维。
在医学里面,不管中医还是西医,辩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是分层次的,中医在辨证论治方面有优势,并不是说中医就是辨证论治,西医就是辩病论治。我们中医想用一个药、一个方把疾病治好,但是现实往往是不尽如人意,所以我们在某一个点上进行阻断,这是退而求其次,那么辩证都辩不清,很多病就是无证可辨了,就对症处理。突然晕厥就是人中,局部疼痛就用阿是穴,这都是经验,不需要辨证论治,这才是中医思维,才能更好继承和发展中医。
我们应该如何培养中医思维呢?毛泽东曾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因此中医思维的培养,必须大量阅读古典医籍,不断与古人对话。
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一,是整体观(从五行的角度看人体),是全息论,是自然演化的结果;一生二,是阴平阳秘的杠杆思维,强调的是人体自身的自愈能力与调节功能;中医的本质是辩病论治,只是我们人类认识疾病能力有限,所以才辨证论治,有些直接对症治疗。因此,认清中医思维的本质并逐步养成一个良好的思维模式,才能在临床诊治中游刃有余。
赞赏
长按
- 上一篇文章: 产妇死亡老人晕厥汽车自燃,炎炎夏日,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