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易晕厥,原来是心理疾病
米儿是位高二男生,娇娇弱弱很是秀气,马虎一点的人还真会错认为是女生。他中考后如愿以偿地考入了一所省重点高中。进了校园,激动了没几天,伴随他的不是开心与自信,而是从初中就开始的一个阴影如影随形——莫名的晕厥倒地、抽搐、喘不过气。
为此,他的父医院,做了各种检查,依然无果,大多数医生的建议是看心理医生。就这样,他和父母一起,来到了三溪堂国药馆金华馆心理静养康复中心咨询。
三溪堂心理静养康复中心金小丰
静养中心主任
心理学教授
会晕厥的娇弱男生
米儿和三溪堂国药馆金华馆心理静养康复中心主任金小丰说,从初一的第二学期开始,觉得学习压力特大,虽然成绩一般都保持年级的前十名,但也会有起伏,偶尔会跌到五十名开外,心里经常会莫名的着急,感觉有股气到处乱窜。考试时,听到旁边同学笔尖在桌板上沙沙的写字声,就会喘不过气来,这时候如果谁咳嗽一下或者擤一下鼻涕,会心跳加快,紧张得晕过去。同学说我晕过去时好可怕,脸色煞白,手指张开很硬,象鸡爪一样,脸上满是眼泪,牙关紧紧,老师也很紧张,打送去急诊,医院,就很好了,检查也没什么大碍,也不是癫痫,有的同学还以为我是装的。
现在到了高中以后,这种状况就更频繁了,军训的第二天,就发作了一次。看不得同学吵架,或者老师在狠狠地批评其他同学,声音很响的话就会发作;有时自己觉得憋屈,也会这样。最近精神状态就更糟了,一点精神也没有,上课只想睡觉,还要把校服盖在头上,觉得在黑暗中自己才会安宁一点。
老师对我也很宽容,作业没有心思做就不做,成绩是一落千丈,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常常极度自卑又极度自傲,同学关系也相处不好,原来可以一起去吃饭的同学,开始远离我了,常常是孤单一人去食堂,要好的同学也开始背叛我出卖我,把我的一些私底下的话和别人说,闹得同学间不信任,并引发了很多的纠纷,自己既愤怒又无奈。有些女同学倒希望和我一起,但我又讨厌她们,嫌她们太吵不安静,反正整个人都不在状态……
有时不想上课,就躲在厕所里,连着好几节课,我觉得自己都快废了。整天都在胡思乱想,比如教育的方向问题了,路上看到的拆建问题了,国家腐败不公平的问题了等等,我知道这些其实和我没有关系,但就是会不由自主的一层层想下去,构建情节画面,直到有愤怒的情绪出来,手也有点发抖,好像症状要发作了才强抑制住……
晕厥原来是心理病
三溪堂国药馆金华馆心理静养康复中心主任金小丰说,米儿疑似患上分离(转换)障碍,是癔症的一种。在临床心理学上,往往把癔症性精神障碍叫作分离症状,把癔症性躯体障碍叫作转换症状。诱发这些症状往往与多种环境因素和不愉快心境相关,比如气愤、委屈、惊恐、羞愧、困窘、悲伤等精神创伤,特别是精神紧张、恐惧是引发癔症性晕厥的主要原因。
发作时除了晕厥外,有些个案还会出现木僵、呆滞、不说话、不吃饭、呕吐、痉挛、过度呼吸、站立不能、甚至视觉听觉弱化的状况。这些症状可以是由某种暗示或某种应激而诱发的,也可以由这种暗示与应激而消失,并且具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如果进行身体及神经系统的实验室检查,都不能发现其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其症状和体征不符合神经系统解剖生理特征,所以是心因性的,完全是患者不能解决心理内在冲突和期望,所导致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分离与转换。
金小丰说,很多个案病情的发作,是有利于他(她)们摆脱当下困境,可以发泄持久压抑的情绪,来获取别人的理解与 金小丰说,从众多癔症性晕厥个案看,一般都是智商比较高,个体敏感,对自我要求极高,而社会环境适应力、承受力、耐受力却是极弱的一个群体。造成疾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早年成长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占有相当比重。最常见的因素是0-6岁时的精神创伤;以及家庭教育的方向与社会的期望过高(比如学校老师的极高期望);还有是不和谐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外部环境的各种有害影响。
在和米儿的沟通中发现,米儿在小学前的记忆,基本是没有的,这引起了金小丰的注意。于是,他采用梦疗法,像做梦一样引导米儿展开幼年的一些场景,米儿的记忆被打开了,原来是一段持久被尘封的、选择性遗忘的创伤性记忆。
这个梦的场景是这样的,米儿自己好像只有2岁左右,是奶奶抱着他,在一个很热闹的地方,人来人往,他有种莫名的恐惧,后来看见一辆农用拖拉机开来,好像一个恶魔一样,不知怎么就把奶奶压在了车轮底下。奶奶拼命用劲把他甩出去,他躺在地上大哭,并意识到奶奶死了,但又看见奶奶飘过来,抱着他抚慰他,他觉得非常的心痛和惊恐……描述到这里,米儿大哭。
金小丰和他父母求证,他奶奶确实很爱这个孙子,到哪里都抱着他,好像成了奶奶的骄傲。后来在一个集市上,他奶奶确实是遭遇了一场车祸走的,当时以为米儿还小,也没当回事,也不知道会对他有这么大的影响。米儿经过了重新的面对与处理,感觉有一样东西从心头卸下了,特别的轻松。
金小丰说,看似被遗忘的创伤性事件,不仅影响着米儿的成长,同时也在潜意识层面影响着父母对待孩子的养育方式。米儿不是天生娇弱的,后天环境的作用因素还是很大的。比如父母总是担心米儿会出意外,外出活动、玩很少,家里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自己也喜欢读书,又很自制很乖,所以除了读书的能力,其他能力都被忽视了,缺少了外部事件的承受与担当。
什么是溺爱?在家庭关系中,并不是孩子需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这个是溺爱,而是孩子所有需要自己去做、自己去面对、担当,自己去实践的事,被父母所替代,这个才是最大的溺爱。比如天冷了,该穿什么衣服;饭吃完了,该收拾碗筷;自己的房间需要自己整理;自己的衣服鞋袜需要自己清洗管理等等。
是需要,不是爱
金小丰说,一个小孩出生是需要依赖着父母,他对父母的爱是一种出于需要的爱,没有父母他无法活下去,因为父母关系到他的存续。其实这不是真的爱,这个只是需要。这种需要是最基本的,是低等层面的,无法呈现生命内在的潜力与精彩。如果一个父母仅仅是提供这种需要,这种因孩子生存资源匮乏而给予满足,本质上也就限制和控制了孩子成为自己的可能。所有的孩子都需要成为自己,不成为自己,那么孩子一辈子都是被限制的、被期望着的。会表现得幼稚、脆弱,他们永远长不大,即使年龄上变大,但他们的心理状态也依旧没有长大。他们总是在索求爱,索求父母刻意给孩子安排的,精细的、考究的生活环境,事实上这个环境离开父母就不存在的。而生活在这个环境也不是无条件的,需要听父母话、乖、读书好。而失去自我恰恰是适应环境的死敌。
事实上当父母如果不仅提供物质资源的需要,还尊重、认同孩子内在的品质,臣服于孩子自己生命的规律,让他成为自己。当孩子不是出于需要的时候开始爱,那么他的生命就开始成熟了,他开始分享和给予。前者是索求,后者是给予;前者是被动的,后者是主动的、负责任的。一个能给予的人,能动性强,适应环境的水平就高,这个就是很多父母没有做到的教育。教育不是教会孩子混饭吃的技能,而是教会孩子成为自己,品尝生命内涵的丰盛,这个才是解决之道。
北京中科医院在哪里中科白癜风医院怎么样- 上一篇文章: 学生初次搭飞机晕倒表紧张你的航班只飞
- 下一篇文章: 3岁女孩冬天晒太阳突然口吐白沫晕厥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