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2017权威发
权威发布
日前,首份科学、客观、全面反映国人核心健康素养的《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正式发布,指数涵盖中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数据。指数显示:当下,中国有2.9亿人患有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每5个中国成人就有一人患心脑血管病。因心脑血管病产生的住院费用超过亿元。且平均每年约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当前,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 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
这份由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健康报》社共同在上海发布的指数体系全面地勾勒出我国心血管健康防控的版图,首次建立起了国家层面的心血管健康指数的大数据,不仅是我国目前维度和数据评估最权威的大型综合心血管健康指数,同时也是全球 高度立体扫描心血管疾病防控的综合性指数评估。
据悉,《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作为合作单位,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医疗综合评价处、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药物信息管理处、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中国卒中学会、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等8家机构共参与,前后历时一年,由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临床、政策研究等40余位知名专家直接参与编写。
《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以五大维度、52个细分指标构成综合评价体系,从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流行、危险因素暴露情况、危险因素防控情况、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情况、公共卫生政策与服务能力五大维度进行分析,充分反映了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心血管病流行和发展趋势,也综合衡量了我国全人群心血管疾病从预防到治疗等各阶段的发展状况、发展模式和治理结构。对于各地在疾病防治能力、政策保障和卫生投入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的解决和改善,这部报告提供了崭新的视角,也势必将全面推动全社会对心血管疾病的重视力度,有助于我国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下降“拐点”的早日到来。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 数据显示: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目前,估计全国有心血管病患者2.9亿,其中高血压2.7亿,脑卒中至少万,心肌梗死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亚太介入心脏病学会主席葛均波表示,近些年中国心血管疾病爆发式增加,势头得不到遏制,究其原因是我国在心血管方面预防做得不好。他提出,应对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危机,应当把提升心血管病的防治水平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心血管病的防治战略,实现国家整体心血管病防治水平的提高。“而新形势下,大国健康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作为项目发起人,葛均波院士告诉记者,“必须认识到心血管疾病的可防可控,对危险因素加强管理,直接关系到整体防控的效果和质量。我们通过《中国心血管健康指数()》的建立,希望能够反映全国及地区人群整体心血管健康状况,能够了解心血管病的流行和发展趋势,评价心血管病防治水平,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力争早日实现‘拐点’。”(综合新华网、中新网)
什么是心脑血管病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和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 、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心脑血管病病因心脑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病变或系统性血管病变在心脏和脑部的表现。其病因主要有4个方面: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性小动脉硬化、动脉炎等血管性因素;②高血压等血流动力学因素;③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血液流变学异常;④白血病、贫血、血小板增多等血液成分因素。相关危险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血压
长期高血压可使动脉血管壁增厚或变硬,管腔变细,进而影响心脏和脑部供血。高血压可使心脏负荷加重,易发生左心室肥大,进一步导致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当血压骤升时,脑血管容易破裂发生脑出血;或已硬化的脑部小动脉形成一种栗粒大小的微动脉瘤,当血液波动时微动脉流破裂而造成脑出血;或高血压加快动脉硬化过程,动脉内皮细胞受到损伤,血小板易在伤处聚集,又容易形成血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梗死。
2、血液黏稠
现代生活节奏紧张,家庭、事业的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情绪也愈来愈不稳定;同时,过量饮酒、摄入太多食物脂肪、缺少必要的运动,加之生活环境的污染,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急剧下降,摄入体内的负离子也就不足,这些因素直接导致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血液流速会减慢,血黏度迅速升高,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不及时预防、调理,将会引发冠心病、高血压、脑血栓等心脑血管疾病。
3、吸烟
吸烟者比不吸烟者发病率高得多,在每天吸烟20支以上的人中,冠心病的发病率为不吸烟者的3.5倍,冠心病、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为不吸烟者的6倍,蛛网膜下腔出血多3~5.7倍。在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中,吸烟占 位。 可促使血浆中的肾上腺素含量增高,促使血小板聚集和内皮细胞收缩,引起血液黏滞因素的升高。
4、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非正常代谢
血管组织和人体的其他组织一样在一定周期内完成新陈代谢。在血管壁平滑肌细胞代谢的过程,若新的细胞组织不能正常的形成,使血管壁本身存在“缺陷”,就容易使血管舒缩不畅,就像是一条破烂不堪的旧管道,随时都有阻塞或破裂的可能。血管是血液流通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受神经系统的支配,因此神经系统不正常也能够导致供血的紊乱。所以心脑血管疾病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5、酗酒
酒精摄入量对于出血性卒中有直接的剂量相关性。每天酒精摄入大于50克者,发生心脑梗死的危险性增加。长期大量饮酒可使血液中血小板增加,进而导致血流调节不良、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脂,使心脑血管病更容易发生。小量饮酒有益,大量饮酒有害。
6、糖尿病
糖尿病是心脏病或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会逐渐出现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脑梗、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等。
7、其他
如肥胖、胰岛素抵抗、年龄增长、性别(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种族、遗传等都是与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有:心悸、气短、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胸骨后的压迫性或紧缩性疼痛、胸闷不适、水肿、发绀、晕厥、咳嗽咯血、虚弱、嗳气、上腹痛、恶心、呕吐;左后背痛、左手臂痛等。
脑血管疾病可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失语;或者交叉性瘫痪、交叉性感觉障碍、外眼肌麻痹、眼球震颤、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眩晕等;或肢体无力、麻木,面部、上下肢感觉障碍;单侧肢体运动不灵活;语言障碍,说话不利索;记忆力下降;看物体突然不清楚;或眼球转动不灵活;小便失禁;平衡能力失调,站立不稳;意识障碍;头痛或者恶心呕吐;头晕、耳鸣等。
我国有近3亿人患心脑血管病指数显示:当下,中国有2.9亿人患有心脑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每5个中国成人就有一人患心脑血管病。因心脑血管病产生的住院费用超过亿元。且平均每年约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每10秒就有一人死于心脑血管病。当前,心脑血管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的 位死因,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
心脑血管病与缺钙缺钙,尤其是长期缺钙,是产生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多种病的基础原因。
引起高血压的因素很多,但科研人员发现,人体缺钙也会导致高血压。据美国医学杂志报道,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每日食钙量少于毫克的孕妇,与食钙量大于0毫克的孕妇相比,前者高血压的发病率高于后者10-20倍。对一般人群调查结果是,每日食钙量小于毫克者,高血压的发病率是每日食钙量大于毫克者2-3倍。我国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人群平均每日钙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也就是说,日钙摄入量多者血压低,少者则反之。人群日均钙摄入量每增加毫克,平均收缩压水平可下降2.5mmHg,舒张压水平可下降1.3mmHg。
由于钙离子可以调节细胞的活动,是细胞的信号分子。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发生变化可能影响许多细胞的功能,包括对血管阻力形成有重要作用的血管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由于缺钙,体细胞内、外的钙离子平衡可能发生变化,引起全身血管的平滑肌细胞收缩增强,加大血管的阻力。另外,血液钙离子的变化还可能对动脉硬化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研究人员指出,以上因素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因此,认为钙吸收减少是高血压的发病原因之一。高血压又是导致动脉硬化,心脑血管疾病的原因之一。
补钙为什么能降低血压呢?可能由以下机制所致:
1、钙的膜稳定作用,钙结合在细胞膜上,可降低细胞膜通透性,提高兴奋阈,能使血管平滑肌松弛;
2、钙自身可阻断钙通道,使细胞外的钙离子不能进入细胞内;
3、血钙高可对抗高钠所致的排钾增加,而钾离子对稳定细胞膜起重要作用。人维持足够的高钙摄入,可对抗高钠的有害作用;
4、有学者认为,40%的血压升高与甲状旁腺有关。甲状旁腺可产生一种耐高热的多肽物质,这是引起高血压的罪魁祸首,被称为“致高血压因子”。
“致高血压因子”的产生受低钙饮食刺激,而高钙饮食可抑制其产生“致高血压因子”。现代研究证明,中老年人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可以预防动脉硬化,高血压病人在服用降压药的同时配合补钙,还能更好地使过高的血压降到正常。所以,对于缺钙的人,长期大量地补充钙质,使血钙保持正常水平,维持平滑肌细胞内外钙代谢的平衡,避免血管平滑肌的痉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动脉血管硬化、降低血压的目的。
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病由于心脑血管病形成原因复杂,所以要从以下这些方面来预防。
适当运动
生命在于运动,但过度的运动也可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健走是世界上 的运动之一,坚持每天健走一万步,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病,其他如骑行、游泳等均可以用来预防心脑血管病。
戒烟、限酒
吸烟者心脑血管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2~3倍,因此对于吸烟来说,戒比不戒好,早戒比晚戒好。如果戒不了烟的,一天不超过4支烟。大量饮酒同样有害。《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男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g,成年女性一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15g。也就是说,啤酒,成年男性限量在ml以下,成年女性限量在ml以下;葡萄酒,成年男性限量在ml以下,成年女性限量在ml以下;50°左右的白酒,成年男性限量在50ml以下,成年女性限量在30ml以下。
降低体重
肥胖者(体重指数BMI>28,BMI=kg/m2)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3倍,人群体重指数的差别对人群的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有显著影响。肥胖者可通过控制热量摄入和适当运动来降低体重。
合理饮食
饮食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明显相关。合理饮食对预防心脑血管病很重要。饮食应少量多餐,避免过饱,总热量宜控制在每天千卡左右,每天主食为~克,动物性蛋白和植物性蛋白各占50%。晚餐更应少而清淡,不吃肥甘厚味食物。这样有利于使血脂降低,可防止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由于血脂的降低,血液的黏滞性也会降低,有利于血液循环,从而减少了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
控制血压
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比正常人高2倍,脑血管病中,80%的患者有高血压;只要使收缩压降低10~12mmHg,舒张压降低5~6mmHg,就可使脑卒中减少40%,心肌梗死可减少16%,心力衰竭可减少50%。因此控制血压、降压达标非常重要。
控制血糖
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者高达70%以上,约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为非糖尿病的2~4倍!糖尿病患者不能仅控制好血糖,血压及血脂更应严格控制。如血压要控制到/80mmHg以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要低于2.6mmol/L,甚至要低于2.0mmol/L,可大大降低心肌梗死及脑卒中的发生率。日常可使用家用血糖仪进行血糖定期监测,以掌握血糖波动规律,以及运动、饮食等干预手段对血糖的影响。
缺钙,尤其是长期缺钙,是产生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骨质增生等多种病的基础原因。如何科学合理地补充钙剂,这是人们最普遍关心的话题。
科学补钙补好钙,陈勇博士始创并倡导“人体生命三维健康理论”,独创的核心健康系列产品:骨营养素、脑精明素和肾动力素,全面呵护生命的全过程。
赞赏
- 上一篇文章: 权威数据70的疾病与情绪有关
- 下一篇文章: 急救晕厥掐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