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离奇的晕厥
白癜风的中医治疗 http://pf.39.net/bdfyy/bdfzj/160310/4784993.html
作者:医院汪芳吕游
接上期内容,探秘“离奇的晕厥”:
病例解析该病例特点为反复晕厥,突发突止,低血钾,心电图见QT间期延长,TdP。患者无类似疾病家族史,经补钾治疗后血钾恢复至5.0mmol/L,心电图正常,排除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可能。阿司咪唑为抗组胺药物,用于抗过敏治疗,国内外关于抗组胺药物致心律失常尤其是TdP常有报告。该患者连续3个月口服常规剂量阿司咪唑,近期增加剂量出现TdP,考虑为阿司咪唑所致药源性心律失常。抗组胺药致心律失常机制抗组胺药物通过多种机制导致心律失常:①抗毒蕈碱样作用;②α肾上腺受体阻滞作用;③阻断心脏的电压门控性通道,特别是延迟整流钾电流的快速激活成分(IKr),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及QT间期,导致早期后除极的出现以及复极的延缓,进而诱发TdP。其中第3种机制最主要。延迟整流钾电流(尤其是Ikr)在复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决定了动作电位的形状,其电流的微小改变可显著影响有效不应期和APD。同时,由于心肌的复极过程是由多种电流决定的,任何一种电流改变会影响到IKr对动作电位复极贡献大小。有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可延长QT间期、诱发TdP的非抗心律失常药(如促胃肠动力药、止吐药、除抗心律失常药以外的心血管药物、抗菌药、静脉麻醉药、抗精神病药、抗组胺药等)均具有IKr阻断作用,同时有体外表达的HERG编码的钾通道(IHERG)的抑制、APD的延长作用,以及在体研究中显示有QT间期延长,诱发TdP作用。药物在体内作用可看作一个联动过程(图2)。药物摄入后先作用于分子靶点,在细胞水平产生生理效应,达到一定的器官功能,产生临床表现。钾通道阻滞剂也如此,作用于IHERG,引起APD和QT间期延长,诱发TdP。这个过程中,遗传因素、生理因素、药物代谢、药物相互作用等都会对其产生影响。QT间期延长被认为是某一类药物的共同作用,影响心脏复极的能力与其主要药理作用没有直接关系。更多情况下QT间期延长是某种药物对心脏复极过程影响的共同表现。不同药物致心律失常效应差别抗组胺药H1受体拮抗剂自面世以来已经发展至第3代。第1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异丙嗪因可透过血脑屏障,有较强的镇静和抗胆碱能作用,半衰期短,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第2代抗组胺药,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不易透过血脑屏障,无明显的抗胆碱能和中枢抑制作用,半衰期长,目前临床使用比较广泛,第1、2代抗组胺药均有潜在的导致QT间期延长和TdP的风险,或导致其他类型室性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阿司咪唑和特非那定属于第2代抗组胺药,因为其严重的心脏不良反应已先后被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撤出市场。第3代抗组胺药,如去甲基阿司咪唑、地氯雷他定,无中枢镇静作用,心脏毒副作用小,药物相互作用少,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影响因素及处理应用阿司咪唑时,多种因素可增强其心脏毒性。在应用其他类抗组胺药物时,以下各种高危因素也会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在临床中须及早发现和干预。剂量超过推荐剂量(包括20~30mg/d)则发生室性心律失常风险增加。霍普(Hoppu)等报告的6例出现心脏毒性患者中,有2例接受放射免疫法检测,其血浆阿司咪唑及活性代谢物的浓度明显升高。血钾低钾血症时服用阿司咪唑更易发生QT间期延长,诱发TdP等严重心律失常。因为低钾时,更易减少心肌复极时钾外流,进一步延长心肌复极化过程。患者心脏状况已有QT间期延长者,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者,应用该类药物后心律失常风险增加,老年人心脏功能衰退,更易出现心脏毒性。有研究显示,50岁以上用药者发生心律失常的几率为年轻人6倍。药物合用其他潜在致心律失常药物,如Ⅰa类和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精神抑制药、三环类抗抑郁药、酮康唑等可增加其心脏毒性。药物代谢阿司咪唑由肝脏CYP3A4酶代谢,其某些代谢产物,如去甲基阿司咪唑,也具有药理活性,是强效钾通道阻滞剂,且半衰期较长,可达10天以上。因此,已有肝脏疾病正接受药物治疗或合用其他肝药酶抑制剂,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拉霉素)、咪唑类抗真菌药(酮康唑、氟康唑、伊曲康唑)等,都可抑制阿司咪唑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代谢,提高其血药浓度,增强毒性反应。已有研究报告,阿司咪唑与P抑制剂合用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几率高于单用。综上所述,临床中在应用抗组胺药物的时候,应该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注意患者是否存在低血钾、QT间期延长等易发生Tdp的高危因素存在,合理地评价对患者用药的必要性和安全性,预计可能潜在的严重并发症,以减少或避免因使用抗组胺药而带来的严重心律失常不良反应。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
赞赏
长按
- 上一篇文章: 最注意5岁男孩突然大叫头疼,浑身抽搐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