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份防中暑指南送给每个热到昏厥的人
三伏天刚刚到来,全国各地就开启了“火炉”模式,多地出现40℃以上的高温。今天就“趁热”跟你说说,怎么补上那些容易被忽视的“中暑漏洞”,安全度过高温天。
高温天,室内也不太“安全”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天气太热时,就应该窝在家里。然而调查显示,半数中暑发生在室内。
空气不流通易中暑
室内相对湿度高,如果空气不流通,汗液难以蒸发,不利于身体散热,老人的发汗机能退化,在室内更容易中暑。
空调温度低也会中暑
空调为我们带来凉爽,但长时间待在温度低于26℃的房间,会降低人体对高温的耐受程度,如果室内外温差过大,出门时更容易中暑。
中暑最易盯上7类人
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中暑,这个夏天要当心了。
1喝水少的人
水分补充不够,不利于身体排汗散热。需要提醒的是,喝冷饮并不能防止中暑,还会使体内温度骤降,暑热积聚在体内无法散发,使中暑的几率更高。
2出汗太少的人
先天汗腺不发达,或使用了某些可能抑制排汗的药物,会让身体散热功能失衡,更易中暑。
3腹泻的人
腹泻会导致身体水分流失过多缺水,进而引起中暑。
4睡眠不足的人
熬夜或睡眠不足7~8小时的人,通常心肺功能较差,会影响排汗功能,不利于散热。
5体型肥胖者
肥胖者皮下脂肪厚,不容易散热,比瘦人更容易中暑。
6剧烈运动的人
运动会加速体内产生热量,运动量越大,产热越多,越容易中暑。
7好胜心强的人
压力大、有强迫性格、事事求胜者,夏季容易发生“情绪中暑”,尤其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生理中暑和“情绪中暑”的比例都会急剧上升。
治中暑,对症找“解药”
大热天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就要当心是中暑。通过症状,可判断中暑的严重程度,从而采取救治措施。
先兆中暑
高温时,出现大量出汗、头晕、耳鸣、胸闷、恶心、四肢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说明身体已经脱水。
此时必须赶紧多喝水,到阴凉的地方休息,一般症状可自行消除。
有恶心呕吐症状,可口服藿香正气水5~10毫升,或按说明书服用十滴水。需要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十滴水中都含有酒精,服用后不宜开车,且这两种药物都不宜和头孢同时服用。
闷热不适、头痛头晕,可在前额或太阳穴上涂抹风油精、清凉油,但孕妇和婴儿不宜使用。
中暑后咽干口渴,可按说明书服用清暑益气丸。
需要注意的是,体弱多病、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如果出现先兆中暑,在吃完药、补充足够的水分后,半小时症状仍没有缓解,医院就诊。
轻度中暑
除了恶心、呕吐等症状,如果还出现体温>38.5℃,心跳增快,就已经是轻度中暑了。此时再用休息、喝水的方法,没那么容易恢复,医院治疗。
重度中暑
重度中暑时,整个身体机能都会出现问题,一般表现为高热、说胡话、昏迷,甚至肝肾功能异常、电解质紊乱,还可能引起猝死,此时应立刻拨打,同时帮助中暑者快速降温。
如果中暑者没有昏迷,可适当补充水分;如果出现呕吐现象,要让患者侧卧,避免呕吐物吸入,造成呼吸道阻塞或引起吸入性肺炎。
补上这些防暑“安全漏洞”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补上下面这些“安全漏洞”,都有助于防暑。
1
保持室内通风不通风、室内温度过低,容易导致“室内中暑”。因此,室内要注意通风降温,并适当使用电风扇或扇子;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以免出门时难以适应。
2
喝水不可“牛饮”天热口渴会让人不由得大口灌水喝,但这样会使水分在体内短时间积累,不利于吸收,导致中暑。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少量多次补水。千万不要一次补充大量水(大于毫升)。建议先喝一两杯水,隔半个小时再继续补充。
感觉很热时,不要喝冰水,否则会刺激胃肠黏膜,引起血管收缩,因此喝温水较好。
除了适量喝水,还要补充电解质,比如淡盐水。如果想喝功能性饮料,建议看看配料表,选择含糖量较少的。
3
外出别长时间戴帽子夏季戴帽子容易出汗,帽子下形成湿热的小环境,令头部湿度提高,引发中暑。建议不定时摘下帽子,及时擦干汗水,给头部通风散热。
4
出汗时别立即冲凉剧烈运动后或大汗淋漓时,正确做法是,先休息15~30分钟,等体温恢复、汗液干透或微微出汗时再洗澡。
5
雨后黄昏别着急出门不要以为只有白天高温才会中暑,即便凉爽的黄昏时分,如果湿度高,同样存在中暑风险,尤其是刚下过一场雨后。此时,建议少在户外活动。
最后,小编想提醒大家,别为了省电费不舍得开电扇和空调,毕竟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
来源:生命时报
赞赏
长按
- 上一篇文章: 老公出差憋坏了,回来撩起衣服就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