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儿科专家说孩子发烧到底要不要去医
很多家长一见孩子发烧就开始着急,但常常手忙脚乱,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处置。要想从容地应对孩子发烧,先来看看小儿发烧存在有哪些常见的规律。
小儿发烧规律
从时间段来看,一般孩子在下午和晚上要比早晨和白天烧得更厉害一些。
一般来说,小儿常见的发热,大部分都会呈现出一种体温从正常到逐渐升高,当达到体温的最高点后又开始慢慢下降至正常体温的过程,即会经历“体温上升期-平台期-体温下降期”几个阶段,维持几个小时后体温又开始上升,如此反反复复约3-5天左右。
从表现来看,体温处于上升期时,宝宝的手心脚心往往都是冰凉的,体温上升得越快,这种表现越明显,有些甚至还会出现寒颤。
待体温达到最高点并开始慢慢降温时,宝宝会觉得身体很热,脸蛋红彤彤的,手脚开始变暖,并伴有出汗。
应对措施
摸手心脚心,预测体温的变化
手脚冰冷,浑身发抖,伴有寒颤,说明宝宝体温还是会继续上升
多产热、少散热,适当盖上被子或穿件衣服,但注意千万不要“捂热”,也不要帮他脱衣服擦洗,以免引起宝宝不适。
宝宝的肢体慢慢暖和、红润,见出汗,说明已经到了体温下降期了
尽快散热,可以把被子敞开,给他擦擦温水浴,并注意让孩子多喝水。
体温超过38.5℃才服用退烧药
严重持续高热可采取交替用药
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建议选用儿童剂型,尤其是几个月大的小婴儿,可以选择滴剂类的退烧药,这样喂食更方便。
服用退烧药之后,如果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立即给宝宝再吃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而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再使用。
持续高热的患儿可采用两种退烧药每4个小时交替使用的方式,一般疗程不超过3天。
注意补充水分和盐分
注意给他们补充水分和盐分,推荐服用口服补液盐,或者喝一些清淡的汤水。
饮食应以清淡、流质、易消化和营养丰富为标准,适量补充多种维生素。
宝宝发烧4种情况及时就医3个月内的宝宝发烧
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不能自行抵御感染,一旦发烧,医院给医生看看,最好不要自行给孩子用药。
高烧不退
人体营养物质的代谢加快,耗氧增加,加重了人体各个器官的负担,从而导致脏器功能紊乱,特别是重要脏器,如心脑等,可损坏其功能。
热程较长的发烧
热程在2周以内的发热称为急性发热,发热时间超过两周为长期发热。
一般来说,急性发热多考虑是感染性因素所致,长期发热多考虑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
发热的同时伴有精神状态差,呕吐、惊厥、肌束震颤等其他表现,也需要及时就诊。
退烧误区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影响机体的散热,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
在高热时末梢血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发烧不能洗澡或发烧用冷水擦浴
有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了,不能洗澡,洗澡的话很容易着凉,还有一些家长则认为,孩子发烧的话,帮他用冷水擦浴一下,就可以帮助他降温了,其实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发烧的孩子洗温水澡更有利于散热,如果洗澡不便的话,用温水擦浴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降温方法。用温水洗浴或擦浴后要迅速擦干全身,并换上干爽的衣服,以免着凉。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误区四: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医院儿科专家提醒您
孩子在发烧时,家长应该多点
- 上一篇文章: 警惕高温天气隐患多为救命这六件事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