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车读错多少年了,不读ynch,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细细说来,字的音形义都有不同,用在不同场合意义也不一样。同样的生活场景中,由于方言或认识偏差的关系,有些字词一读就错,而且错了无数年了。比如有些人坐不得车,一上车就头晕,然后“晕车”。“晕”有哪些含义,“晕车”不读yūnchē,也不读hūnchē,到底怎么读才对,今天我们来了解下。
一、“晕”字怎么解释
1.月亮或太阳周围形成的光圈。组词:日晕、月晕。
2.光影色泽逐渐模糊的部分。组词:光晕、墨晕、霞晕。
3.头发昏,周围物体在旋转的感觉。组词:眩晕,晕车。
4.头脑不清。组词:发晕。
5.昏迷。组词:晕厥、晕倒。
二、“晕”的字形演变
“晕”在早期甲骨文字形中,中间是一个太阳,周围六个点,表示太阳的光晕。小篆时属于形声字,上形下声,上面为日,表意,指太阳;下部为“軍”,表声,取它的声符,意指光晕绕太阳一圈。然后小篆的晕逐步简化,最后成了现代的楷体字“晕”了。
三、“晕”字在古诗词中的运用
1.晕尽金波溢
磨镜篇
[唐]刘禹锡
流尘翳明镜,岁久看如漆。门前负局人,为我一磨拂。
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白日照空心,圆光走幽室。
山神妖气沮,野魅真形出。却思未磨时,瓦砾来唐突。
翳,遮蔽。负局人,指墨镜人。晕,月晕。唐突,欺辱,冒犯。“萍开绿池满,晕尽金波溢”大意为:被重新磨后的铜镜像拨开浮萍后露出的满池碧水,又像月晕退尽泛溢出的金波。本诗作者刘禹锡,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全诗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把被贬后颓唐的自己比作被灰尘遮蔽的铜镜,坚信有朝一日会被墨镜人重新打磨,然后重新焕发出明亮的光芒,表达了诗人对政敌嘲讽和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自己渴望再次得到重用的愿望和信心,以及永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2.墙角半倾苔晕合
乍晴二首其一
[宋]张耒
洗来桐叶晚青青,积雨阑干暗菌生。
墙角半倾苔晕合,萧萧风草一蛩鸣。
乍晴,刚晴。阑干,纵横交错。萧萧,指风声。晕,青苔的光晕。蛩,蟋蟀。本诗张耒,字文潜,人称宛丘先生,祖籍安徽亳州,苏门四学士之一。全诗大意为:“雨后初晴,被雨水洗净的梧桐叶发出青翠之色,地上积雨纵横交错,角落里有菌类滋生。半倒的墙角边上,有青苔发出的翠绿光晕。微风徐徐吹来,杂草丛中还有蟋蟀在鸣叫。”
诗人以青桐叶、新菌、苔晕、蛩鸣描绘出了一幅乡村雨后初晴图,同时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展现出了宁静、清幽、静谧的乡村环境,抒发了诗人宁静淡泊闲适悠然的心境。
四、“晕车”该怎么读?
正确读音:yùnchē
同音字:运车
晕部首:日
晕结构:上下结构
“晕”有两个读音,一个为“yūn”,表示头昏、昏迷之意;另外一个音为“yùn”,其中一个意思为头脑发昏,周围物体在旋转,表示一种状态和感觉。因此,“晕车”应该念“yùnchē”,而不是“yūnchē”,更不是某些方言里的错误读音“hūnchē”。
五、结语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一个“晕”字,贯穿古今,从甲骨文到今文,不仅指自然现象,也是一种状态“晕车”(yùnchē)。当然,晕车这种状态实在太普遍了,原因也有很多:要么弯路多,七拐八拐;要么感冒不舒服;要么生理心理原因;要么玩手机产生视觉疲劳;要么对空气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一个“晕”字,述说了华夏文字的变迁,也见证了自然现象到生理现象的过渡。最后问一句,“晕车”这个词,一直以来,你读对了吗?
- 上一篇文章: 低血压有时更可怕找出诱发低血压的4个凶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